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桑植县

桑植县

清雍正七年 (1729) 改桑植安抚司置,属永顺府。治所即今湖南桑植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上游,北与湖北省宣恩、鹤峰两县交界。属张家界市。面积约3465平方千米。人口约43.1万。土家族占54%,余为汉、白、苗等族。辖9镇、29乡(含7白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澧源镇。汉置充县,属武陵郡,治今澧源镇(一说在今大庸市区西)。三国属吴天门郡。西晋改临澧县。隋改崇义县,初属崇州,后属澧阳郡。唐、宋为慈利县地。元置桑植安抚司,至正末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复置,属岳州府澧州。隆庆《岳州府志》谓“以地产桑名其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桑植县,治今澧源镇,属永顺府。1914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永顺专区,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4年由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1955年由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1956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属大庸市(1994年改张家界市)。地处湘西中低山丘陵区北部。西北连鄂西山地,八大公山、九龙山、天平山、杉木界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斗篷山海拔1890米。东北部有武陵山支脉入境;中南部河流两岸为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最低点海拔154米;西部有澧水三源,东部有澧水支流郁水,溪流众多,诸水于县南部汇入干流后出境;东北部有㺄水过境。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4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33%,盛产木材、楠竹、油桐、油茶、板栗、猕猴桃、棕片、生漆、药材。主要农产有稻、玉米、甘薯、油菜籽。有电石、卷烟、氮肥、机制砖等厂和煤矿。有永桑、桑大等公路。澧水可通机动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一部分,纪念地有贺龙故居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等。


猜你喜欢

  • 戢兵山

    在今安徽黟县北十五里。《寰宇记》 卷104黟县: 戢兵山 “旧名石鼓山。唐天宝中,改为戢兵。在县城北。《邑图》 云: 有石如鼓。有石人、石驴”。

  • 鄂罗斯

    亦称老羌、老掐、罗车、罗刹、逻车、罗禅。即沙皇俄国。清康熙 《平定罗刹方略》 卷1:“罗刹者,鄂罗斯国人也。鄂罗斯僻处西北绝域,自古不通中国。其人率皆犷悍贪鄙,冥顽无知。所属有居界上者,与黑龙江诸处密

  • 洗笔池

    在今湖南湘乡市北。《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洗笔池,“唐褚遂良贬潭州都督,行部至邑,洗笔池上。后人为立祠,宋邑令为榜曰: ‘唐大都督褚公洗笔池’。咸淳间,邑宰赵必槐于池中得断碑,上刻褚公 《湘潭偶

  • 淮南县

    南朝梁置,为油州治。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境。北周天和二年 (567) 属纯州。隋开皇末,改为油水县。西魏置,治今河南省桐柏县境。隋开皇末改名油水县。

  • 大名城

    亦作大明城。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于此兴建中京城,规模宏大。至明永乐初始废弃。遗址尚存。

  • 保义军

    ①唐方镇名。建中四年 (783) 以兴凤陇节度使号为保义军,治所在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县)。寻废。②唐、五代方镇名。龙纪元年 (889) 以陕虢节度使为保义军。治所在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

  • 红牙山

    又名洪牙山、洪崖山。在今广西灵山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19钦州:“红牙山在灵山县北二十五里。”

  • 姚家砦

    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3凉州卫: 姚家砦 “在卫东北。正德中,边将苏秦等败敌于此”。

  • 大豁山

    在今山东平度市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记》卷20胶水县:大豁山,“按伏琛《齐记》云:卢乡城东南有豁口,故曰大豁口,即此也。又有小豁山相连”。

  • 岐阳县

    唐贞观七年(633)置,属岐州。治所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阳村。《元和志》卷2:“以在岐山之南, 因名。”二十一年(647)废。永徽五年(654)复置, 至德后属凤翔府,元和三年(808)废。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