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川
又名桐汭水、桐水。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元和志》 卷28广德县: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汭是也。” 《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明史·地理志》 建平县: “西南有桐川。”
又名桐汭水、桐水。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元和志》 卷28广德县: “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楚子期伐吴,至桐汭是也。” 《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明史·地理志》 建平县: “西南有桐川。”
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置,属万州。治所在今四川梁平县。《舆地纪胜》卷179梁山军:“五代伪蜀在今军治置屯田务,曰石氏屯田务。皇朝平蜀,土豪石处赟纳庄田八所。”北宋乾德三年(965)废,移梁山县
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洋屿”条下:乌屿“在府东北二十里。四面潮水环绕, 民居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祐中,始作桥以通往来,人以为便”。
汉置,在今陕西洋县东八十五里。《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蜀汉延熙七年 (244),曹爽侵汉中,王平议先遣军据兴势,“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水经·沔水注》: “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
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 筑。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光绪八年 (1882) 于此置喀喇沙尔厅。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筑,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光绪八年(1882年)于此置喀喇
唐武德七年 (642) 改定廉戍置,属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北一百十里上孟乡。《元和志》卷32定廉县: “因定廉水为名。” 贞观元年 (627)废。次年复置。开元二十八年 (740) 为奉州治。天宝元
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伊尔施。为白阿铁路的终点。
在今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前街西端北侧,前临筒子河。建成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经多次修葺。坐北朝南。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三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中为大高玄殿,面
即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东、新巴尔虎左旗西之乌尔逊河。《清一统志·黑龙江》:乌尔繖河“在呼伦布雨尔西二百八十余里。源出布雨尔湖,北入呼伦池”。
在今湖北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后。《舆地纪胜》卷64江陵府:江亭“在松滋县治后。杜子美、孟浩然、张天觉皆有诗”。集镇名。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为城西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700。因设区时曾取江塘、凉亭
即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