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县
西汉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县南三十六里荆林街。《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德化县: 柴桑山 “汉以此名县”。三国吴属江夏郡。东晋为寻阳及江州治。隋开皇中废。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属豫章郡。因柴桑山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寻阳县。东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属江夏郡。晋以后历为寻阳郡、江州治所。东汉末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共谋抵抗,即此。
西汉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县南三十六里荆林街。《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德化县: 柴桑山 “汉以此名县”。三国吴属江夏郡。东晋为寻阳及江州治。隋开皇中废。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属豫章郡。因柴桑山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寻阳县。东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属江夏郡。晋以后历为寻阳郡、江州治所。东汉末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共谋抵抗,即此。
在今贵州铜仁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铜仁县 “铜崖山在府城西南。高十仞,屹立铜仁大、小二江间”。
元置,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清一统志·开化府》: 教化三部废长官司 “在今府治 (今文山县)。唐时强现蛮居此,元为强现三部,隶临安宣慰司,明改为长官司。《府志》: 三部: 教化、强现、牙车,三部也。司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本高山族平埔人聚居地。清康熙间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1: 诸罗山社 “离府治一百二十里”。康熙四十三年 (1704)移诸罗县于此。乾隆五十一年 (1786) 改名嘉义县。
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76黄陂县: 草埠潭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安陆县流入界,至三十六湾合流而达于沙口”。
元置,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元 《析津志》 天下站名: “端州百二十 (里) 青州。” 明改散三站。
即今云南宜良县东之南盘江。《方舆纪要》卷114宜良县:大池江“在县东八十里。一名盘江。一名大河。从曲靖陆凉州流入境,流六十里出县界,入澂江府界,谓之铁池河”。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二十四里下涯镇。《陈书·留异传》:陈世祖遣沈恪袭留异,“异出下淮抗御……乃使兵戍下淮及建德,以备江路”。《旧唐书·崔义玄传》:永徽初陈硕真起义,“义玄率兵继进,至下淮戍,擒其间谍二十余
①在今辽宁盖州市南浮渡河北岸。明《辽东志》卷1盖州卫:石棚山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清康熙《盖平县志》卷上:石棚山在“城南九十里。上有石棚,可容数人”。石棚属“巨石文化”遗迹,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器
一作哈弼察克。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清为新和硕部游牧地。
亦作金帐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太祖成吉思汗十八年 (1223) 封长子术赤于钦察等部旧地,领有咸海及里海以北地。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 术赤次子拔都又远征,扩大辖地至今多脑河下游。太宗后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