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县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昌县置,为昌州治。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元和志》 卷21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 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唐属随州。南宋绍兴十二年 (1142) 升为枣阳军。元降为县,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8年改设枣阳市。
古旧县名。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昌县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属昌州,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南宋置枣阳军,为军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南阳府,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88年撤销,改设枣阳市。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昌县置,为昌州治。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元和志》 卷21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 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唐属随州。南宋绍兴十二年 (1142) 升为枣阳军。元降为县,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8年改设枣阳市。
古旧县名。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昌县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属昌州,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南宋置枣阳军,为军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南阳府,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88年撤销,改设枣阳市。
又作格连窝集。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左岸格林河上游。清齐召南 《水道提纲》 卷24: “格林河源出格林窝集,在乞母泥窝集之北三百里。”
北宋置于上亭驿,属梓潼县。在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五十里上亭铺。
在今云南保山市东五里。《清一统志·永昌府》: 青华海 “汇诸流为池,广十余里”。
又名犁摩山。 在今云南宜良县东。《方舆纪要》 卷114宜良县: 客争容山 “在县东十里。县之镇山也”。
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五十里。汉、晋西鄂县治此。《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东汉建安初年,太祖“以为西鄂长”。《水经·淯水注》:“淯水又东南径西鄂县故城东。”即此。
即五雷山。在今湖南慈利县南三十里。即“五雷山”。
在今浙江龙泉市西南小梅镇。《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小梅隘在“县南小梅岭上……为入闽之间道,正统中设隘于此”。
清康熙年间建,在今北京中南海西岸。为清圣祖、世宗、高宗等皇帝劝课农桑、演耕藉田之地。《日下旧闻考》卷23:“园内殿宇制度惟朴,不尚华丽, 园后种桑数十株。”乾隆时曾多次赐王公大臣、蒙古王、贝勒及外蕃诸
秦置,属临淄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北二十五里(今滨州市南二十六里旧镇西南十里千乘遗址)。《史记·田儋列传》:“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即此。西汉为千乘郡治。东汉属乐安国。西晋省。南朝宋复
亦作三义镇。在今江苏淮阴市西三岔。明置巡司于此。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东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汊埠,人口3800。因地处三条河流(东河、西河、外河)汇合处,故名。18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