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县
①春秋晋置,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西汉改置杨县。
②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即今河北宁晋县。西晋废。
古县名。(1)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魏献子分羊舌氏采邑置,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治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西汉改为杨县。(2)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宁晋县。属巨鹿郡。西晋废。
①春秋晋置,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西汉改置杨县。
②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即今河北宁晋县。西晋废。
古县名。(1)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魏献子分羊舌氏采邑置,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治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西汉改为杨县。(2)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宁晋县。属巨鹿郡。西晋废。
民国置,即今山东平阴县南孝直镇。清嘉庆《平阴县志》卷3:孝直铺“在城南五十里”。在山东省平阴县南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孝直,人口 9000。传唐时建村,村内有一老人无儿无女,
①即今湖北仙桃市东南四十八里何场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沔阳州(治今沔城镇)东有何家场。②即今四川仁寿县东南禾加镇。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3仁寿县:何家场“在县东一百里”。
即今浙江象山县南三门湾口之花岙岛。《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大佛头山在“县南百五十里海中。其地名南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日本入贡,每望此山为响导”。明嘉靖时设兵戍守。古岛屿名。即今浙江省宁海县东南海
唐天宝元年 (742) 改万安县置,属巴西郡。治所即今四川德阳市东北五十里罗江镇。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卷51: 罗江县 “左水自安县来,右水自绵州来,合于县之东北,蹙成罗纹”,故名。乾元初属绵州。清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
清置,属永宁州。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七十里上关镇。清有把总驻防。
元至正七年 (1347) 置,属耿冻路。治所在今云南勐腊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倚邦。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废入车里军民府。元至元七年(1270年)置,治今云南省勐腊县北勐落。属车里府。明洪武十五年(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西十里长江南岸。嘉靖《归州志》卷1:沙镇溪镇在“州西十里”。《清一统志·宜昌府》:沙镇溪“在归州西十里。溪中有石长十余丈,横截江心。明嘉靖间新滩暴涨,一夕忽不见。至今称利涉焉”
清外蒙古左喀尔喀四部之一,称喀尔喀西路,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明末,喀尔喀蒙古右翼长素巴弟始称扎萨克图汗,子、孙相继袭号。康熙二十七年(1688),其部被噶尔丹击溃,素巴弟曾孙策旺扎布率众投附清
①又名城口河、大竹河、九江、北江,为汉江支流。在今四川城口、万源和陕西紫阳等县市境。《清一统志·太平厅》:北江“在厅东北一百里。自篁墩山发源,西北流经城口山大竹渡,转北入陕西紫阳县界为任河,入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