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地镇
清置,属沧县。即今河北沧县南二十里捷地回族乡。为捷地减河入南运河入口处,减河因镇而名。清有把总驻守。
清置,属沧县。即今河北沧县南二十里捷地回族乡。为捷地减河入南运河入口处,减河因镇而名。清有把总驻守。
一作倭赤。即今新疆乌什县。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乌什城据默尔彻尔山,“回语谓山石突出为乌赤,乌什即乌赤也”。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为汉晋时践别之所。《后汉书·杨震传》:延光三年(124),“震行至城西夕阳亭”。又《种劭传》:中平末,董卓率军入京师,至河南,种劭奉诏止之,“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李贤注:“夕阳亭
即今安徽五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安淮乡。清末改为安淮集。
在今广东龙门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增城县: 望云岭 “下有九淋水,虽天时晴霁,亦有云气覆其上”。
在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古尔班赛汗山西部哈尔戛音达坂北。《汉书· 匈奴传》: 征和三年(前90) 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与匈奴战于夫羊句山峡,“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应劭注谓“本汉将筑此城,将亡,其妻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
①元置,在今湖南长沙县东北新安岭。②元置,在今江苏无锡县东南新安镇。
1941年改和靖设治局置,属焉耆专区。治所在和通苏木 (今新疆和静县)。1959年改为和静县。旧县名。1939年由和通县改名,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驻地和静镇。1965年更名和静县。
今蒙古国巴彦洪果尔省拜达里克河。元《圣武亲征录》 载: 成吉思汗与汪可罕联兵攻乃蛮,回师至拜答剌边只儿之地,遭乃蛮伏兵截击。拜答剌为河名,“边只儿” 意为两河合流处,指今拜达里克河与扎克河会流点附近地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清水县置,属南宾郡。治所在今四川垫江县东北。《寰宇记》 卷149桂溪县: “以陇右有清水县,名同,改为桂溪,以县界桂溪为名。” 乾元初属忠州。北宋熙宁五年 (1072)废入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