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扬州置,属淮东道宣慰司。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六合、扬州、泰州、海安等县市以南及安徽滁州市和全椒、来安二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为淮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扬州置,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属河南江北行省。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通州、仪征、江都、姜堰、泰兴、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六合,安徽省滁州、来安、全椒和上海市崇明等市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名淮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扬州置,属淮东道宣慰司。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六合、扬州、泰州、海安等县市以南及安徽滁州市和全椒、来安二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为淮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扬州置,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属河南江北行省。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通州、仪征、江都、姜堰、泰兴、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六合,安徽省滁州、来安、全椒和上海市崇明等市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名淮海府。
即碎叶水,亦作吹没辇。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清一统志·伊犁》:吹河“在伊犁西北。源出图斯池西北山,流经浑都赖山,又西北分支东行,为诺浑池,又西北经流千里。伊犁西北境之巨川也”。清代
原名进口关。即今陕西太白县西南四十里靖口乡,与凤县交界。褒斜道经此,为古代戍守要地。1912年改名靖口关。
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定六年(1233),孟珙大败金武仙于马蹬山,“复令壮士捣王子山寨,斩金将首而出,遂围马蹬,杀戮山积”。即此。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定六年
三国魏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正始元年 (240),“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西晋废。旧县
在今江西南昌市北。《豫章记》:“刘繇城在豫章县北四十里。”《寰宇记》卷106洪州南昌县:“刘繇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盖孙策略地于曲阿,扬州刺史刘繇败奔豫章,筑城自保。今人号为刘繇城。”相传东汉末扬州刺史
古名温水。又名热水池。在今四川西昌市北。《明一统志》 卷73四川行都司: 热水池 “在都司北七十里。四时常热,流入溪河,合泸水,接金沙江”。《清一统志·宁远府一》: 热水 “源出热水塘,西流入安宁河”
①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临水县置,属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北十八里高虹乡。《寰宇记》 卷93: “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隋省。唐垂拱四年 (688) 复置临安县,属杭州。五代梁开平二年 (
在今安徽全椒县西。《明一统志》卷18滁州:北独山“在全椒县西六十里。崒然特起,不与众山相接。上有汉高祖庙及古塔”。
西汉置,为常山郡治。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十五里故城。《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建武初,“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至右北平,连破之”。即此。魏、晋属赵国。北魏属赵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
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石头河子镇。清光绪《皇朝直省图》吉林图:长寿县东南有石头河子。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作十道河子。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东清铁路有石头河子站。在黑龙江省桦南县东南部。面积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