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
明为景洛。即今云南勐海西南打洛镇。清设土便委。
明为景洛。即今云南勐海西南打洛镇。清设土便委。
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9襄阳县“柳关”条下:“府西九里为老龙堤关。堤东临汉江,西抵万山,府城东北之扞蔽也。”
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改杭州路置,治所在钱塘、仁和二县 (今浙江杭州市)。明初为浙江行省治,洪武九年 (1376) 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清为浙江省治。辖境相当今浙江杭州、海宁、余杭、富
①明弘治中置,属山丹县。在今甘肃山丹县南二十七里。《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永兴堡在卫东南。”②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南三十五里永兴村。《方舆纪要》卷40河曲县:永兴堡“正德十年置,嘉靖四十二年、万历十八
北宋崇宁五年(1106)置,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大观元年(1107)废,后复置。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那地州。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又作布枯拉。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波惹尔斯科耶西北。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乌苏里江东岸有“布枯拉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乌苏里江东岸,北至混同江南岸旧
即今西藏吉隆县东南之佩枯错。《清一统志 ·西藏》 载: 拉木卒西木卒池 “在阿里宗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池广二百二十里,其形南北长。南受四水,北受一水”。
在今云南永平县东北大古坪。《清一统志·永昌府》:打牛坪堡“在永平县东九十里。明正统间,置土巡司、土驿丞。今皆裁”。
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下。北宋欧阳修 《瑯琊山六题》 诗中有 《琅琊溪》 诗: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永定三关之一。在今湖南桑植县东。《明史·地理志》 慈利县:“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
①唐置,属武峨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太省南部。后废。②唐武后天授二年 (691) 分永康县置,属婺州。治所即今浙江武义县 (壶山镇)。寻改名武成县,天祐中复名武义县。元属婺州路。明、清属金华府。民国初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