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洞
在今贵州黄平县南。《方舆纪要》 卷121兴隆卫: 截洞,“ (明) 景泰二年,苗 ‘贼’ 韦同烈伪称苗王,纠众数万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军进讨,会师兴隆,贼迎战,击败之,遂退据香炉山。洞盖与香炉山接”。
在今贵州省黄平县南。明景泰二年(1451年),苗民首领韦同烈自号“苗王”,有众数万,屯聚于此,为官军所败,退据香炉山洞。
在今贵州黄平县南。《方舆纪要》 卷121兴隆卫: 截洞,“ (明) 景泰二年,苗 ‘贼’ 韦同烈伪称苗王,纠众数万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军进讨,会师兴隆,贼迎战,击败之,遂退据香炉山。洞盖与香炉山接”。
在今贵州省黄平县南。明景泰二年(1451年),苗民首领韦同烈自号“苗王”,有众数万,屯聚于此,为官军所败,退据香炉山洞。
①即王城山。在今浙江温岭市西北三十五里。宋《嘉定赤城志》卷20黄岩县:王城山“本名方城山,王羲之《游四郡记》云: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壁立,越王失国,尝保此山”。②在今湖
即今江苏泗阳县东北五十里里仁乡。清乾隆《淮安府志》卷5:桃源县有里仁集。
唐贞观三年(629)置,属羁縻洪州(后改彭州)。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后废。
即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东北茅坪镇。《通典·州郡十三》 归州秭归县:“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1)古镇名。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南。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即今广西象州县东中平乡。清乾隆《象州志》卷1:“中平墟在仁义村后,离城七十里。”
今广西岑溪县东北上林、河三一带山。《明史·童元镇传》 载:“岑溪西北为上、下七山,介苍、藤间,有平田、黎峒、白板、九密等三十七巢。”古山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北一带诸山。明、清时瑶族所居。
在今江西德兴市南。《方舆纪要》卷85德兴县“银城废县”条:吴阐城“在县南七里。世传吴芮常驰马于此”。相传为西汉初年吴芮所筑。在今江西省德兴市南。
在今陕西耀县西南。《新唐书·强循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人渠水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
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黄岐半岛北端之北茭。元置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 (1387) 改名北茭镇。
即今江西高安县东北高邮村。明正德 《瑞州府志》卷2: 高安县有高邮市。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4: 高安县东北有高邮市。在江苏省高邮市西南部、京杭运河东侧,西临高邮湖。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56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