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应城县

应城县

①南朝宋置,属安陆郡。治所即今湖北应城市。清雍正《应城县志》卷1:“县名应城,或云当时以为此地应作城,故名。或云冈阜周环,隐隐如城,故名。”西魏为城阳郡治。隋开皇初属安州。大业二年(606)改名应阳县,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621)复名应城县,属安州。元和三年(808)废。太和二年(828)复置,天祐二年(905)改名应阳县。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复名应城县。宋属德安府。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7年改设应城市。

②隋末置,唐初属霍州。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贞观元年(627)废。


古旧县名。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置,治今湖北省应城市。属安陆郡。西魏、北周为城阳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应阳县,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应城县,天祐二年(905年)又改为应阳县。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复为应城县。唐属安州,宋、元、明、清属德安府。1986年撤销,改设应城市。


猜你喜欢

  • 柘州

    唐显庆三年 (658,或作显庆元年656) 置,治所在柘县 (今四川理县西北与黑水县接壤地带)。《元和志》 卷32柘州: “以山多柘木,因以为名。” 天宝元年 (742) 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 (75

  • 湔溲口

    亦作湔江口。在今四川都江堰市旧城东门外。西汉蜀守文翁凿湔江水口,即今都江堰市东北蒲阳河,流灌彭县、新都等地田亩。亦称为湔江 (湔水),为内江三大干渠之一。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庐江文翁为蜀

  • 曹阳

    俗名七里涧。又名曹阳墟、曹阳坑、曹阳亭。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世二年 (前208),陈胜起义,遣周章击秦,秦章邯 “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正义引 《括地志》 云: 曹

  • 回城山

    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南。《明一统志》卷52南康府:回城山“在建昌县(治今艾城)西五十里。中有高峰,峨然如城郭”。《清一统志·南康府一》:回城山“在建昌县南四十五里。山势回环,列嶂如抱。上有圣水塘,常盈不竭

  • 池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池州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贵池县(今安徽贵池市)。辖境相当今安徽贵池、东至、石台、青阳、铜陵等市县地。明初改为池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置,治贵池县(今安徽池州

  • 乐沙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文安县置,属南昆州。治所在今广西柳江县东白沙。贞观七年(633)废入马平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文安县改名,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南。属昆州。贞观七年(633年)废

  • 钦州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安州置,治所在钦江县 (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三十里久隆镇)。《元和志》 卷38钦州: “取钦江为名。” 大业三年 (607)改为宁越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钦州。天宝元

  • 东坡堡

    即今贵州黄平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坡乡。《明史·四川土司传》:万历中,播酋杨应龙作乱,“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

  • 夏镇

    明置,属沛县。即今山东微山县治。清咸丰元年 (1851) 沛县迁治于此,十一年 (1861) 仍还旧治。1953年于此置微山县。在山东省微山县中部偏南。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13.2平方千米。人口9.

  • 吹佳勒坡巴朗宗

    即垂佳普郎城。在今西藏穷结县。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吹佳勒,谓法王;坡巴朗,禅院也。城有诺们汗迈阿克楚木院宇,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