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县
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巴邱镇北里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中,孙策“还定豫章、庐陵,留(周瑜)镇巴丘”,即此。隋开皇中废入新淦县。
古县名。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二县置,治今江西省峡江县。属庐陵郡。隋开皇中废入新淦县。
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巴邱镇北里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中,孙策“还定豫章、庐陵,留(周瑜)镇巴丘”,即此。隋开皇中废入新淦县。
古县名。三国吴分新淦、石阳二县置,治今江西省峡江县。属庐陵郡。隋开皇中废入新淦县。
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南蒙河。《水经·沂水注》: 蒙山水 “出蒙山之阴,东流径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 《旧志》: 在县东南桃墟社,俗名桃墟河,亦名桃曲河。”
即笮桥。又名夷星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西南两江有七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寰宇记》卷72益州华阳县:“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即“笮桥”。
北魏永熙中侨置,属云州。治所在归顺县(今山西文水县东南三十八里云周村,一说在今山西祁县东)。后废。北魏永熙中置,治归顺县(今山西祁县境,一说在文水县东)。辖境相当今祁县、文水县等一带。后省。
在今江西安远县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打鼓岭在“县南十余里。岭势嵯峨,上有石鼓”。《清一统志·赣州府一》:打鼓岭“上有石鼓,相传旧与谯鼓相应”。
在今广西荔浦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7荔浦县“上中峒砦”条下:“又下峒砦在县东北(南)三十里。有城,万历十年筑。”曾设巡司于此。
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7襄城县:论城“魏武行营也。中有论事台”。
①唐贞观二十一年(647)置,治所在通轨县(今四川黑水县境)。《旧唐书·地理志》 当州:“以土出当归为名。”仪凤二年(677)移治逢臼桥(今四川黑水县东)。天宝元年(742)改为江源郡。乾元元年(75
清置,属澄城县。即今陕西澄城县西北五十里冯原镇。在陕西省澄城县西北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冯原,人口 3120。镇以驻地名。清雍正年间已为冯原镇。1950年设冯原乡,1958
①指今广西黔江、郁江合流以后之名称。即西江从桂平县至梧州市段的别称。《元和志》 卷37龚州平南县: “龚江 一名浔江,亦名都泥江,在县南五十步。” 《舆地纪胜》 卷110浔州: 浔江 “在桂平县北二十
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即广济河。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经孟县、温县,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新唐书· 崔弘礼传》: 长庆初,弘礼 “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②又名秦家渠。相传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