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巫山

巫山

①在今江西信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信丰县: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分界处,巫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

②又名孝堂山。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

③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四十里。《清一统志·宝庆府一》:巫山“上有峰十二, 巫水出此”。

④在今四川东部,毗邻湖北。旧传山形似巫字因名。或传巫咸死葬于此,名巫咸山,简称巫山。《战国策·楚策四》:“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巫山北起大巴山,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于川、鄂边境,长200多公里,宽30—50公里,海拔1000—2000多米,长江穿流其中,形成蔚为壮观的长江三峡, 为川、鄂两省天然孔道。其中以十二峰最为壮丽。历代讴歌巫山及巫山十二峰的诗赋甚多。


(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肥城市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晋伐齐,“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2)今山名。在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北与大巴山相连,南与鄂西利川山原复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 1000~1500 米,北高南低。最高峰朝阳坪(在巫山县、神农架林区和巴东县交界处),海拔 2368 米。顶部起伏和缓,为山原地形。由三列背斜山地组成,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山体主要为石灰岩,侵蚀和溶蚀作用强烈,山体破碎,峰峦重叠。长江南北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平原的天然分界。唐陈子昂《感遇》诗第二十七:“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北宋苏辙有《巫山赋》。


猜你喜欢

  • 伊赏那补罗国

    当为真腊的异称。《大唐西域记》卷10“三摩呾吒国”条有伊赏那补罗国。据杜佑《通典》卷188载,真腊国都名伊奢那城,即伊赏那的异译,乃以王名称其都城。

  • 白驹场

    即今江苏大丰县西南白驹镇。旧属兴化县,产盐。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故里。《明史·河渠志六》:万历二十三年(1595),总河尚书杨一魁言:“黄水倒灌,正以海口为阻。分黄工就,则石口

  • 宁羌县

    1913年改宁羌州置,属陕西汉中道。治所即今陕西宁强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2年改为宁强县。旧县名。1913年改宁羌州置,治宁羌(今陕西宁强县城关镇)。1942年改名宁强县。

  • 陈怀支线

    从河南沁阳(旧怀庆府)东北至陈庄。长5公里。为道清铁路支线。日伪于1941—1942年修筑。1945年被拆除。

  • 乐蟠县

    隋义宁元年(617)置,属弘化郡。治所即今甘肃合水县(西华池镇)。《元和志》卷3乐蟠县:“取乐蟠城为名。”唐属庆州。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为金柜镇。古县名。隋义宁元年(617年)置,治今甘肃省合水

  • 会宫集

    即今安徽枞阳县北会宫乡。旧属桐城县。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会宫集“姚王集罢,贩牲者纷至会宫开集”。

  • 大金川

    亦名金川河。藏名促浸。即今四川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清康熙《皇舆全览图》:四川大渡河上游有大金川土司,土司以河名。(1)古地名。明金川寺演化禅师地,后分大、小金川。大金川,土语“促浸”。清雍正元年(172

  • 南台

    亦作烟台。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北二十里南台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海城县图: 东北有烟台。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8: 南满铁路有南台驿 (站)。即金虎台。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筑,

  • 馆前站

    元置,在今福建长汀县东北七十里馆前镇。明洪武初改为馆前驿。元置,即今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馆前。明时改馆前驿。

  • 新城县

    ①西汉高帝元年 (前206) 改咸阳县置,属雍国,次年属中地郡。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窑店附近。七年并入长安县。②东汉改新成县置,属河南尹。治所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西晋属河南郡。东魏为新城郡治。隋开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