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峨眉山

峨眉山

①在今山西新绛县南。《方舆纪要》 卷41绛州: 峨眉山 “在州南十里。《志》 云,山迤逦连闻喜、夏、猗氏、临晋、荣河诸县界,西抵黄河,东抵曲沃西境,亦曰峨眉坡,亦曰峨眉原,即中条之坡阜也”。

②即峨岭。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南二里。

③又名牙门山、峨嵋大山、大峨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十三里。《太平御览》 卷166引 《益州记》 云: “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 左思《蜀都赋》: “抗峨眉之重阻。” 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南安县 “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 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唐、宋以来成为佛教胜地。著名寺院有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寺、洗象池等。山势南北绵延曲绕,巍峨秀丽,主峰万佛顶海拔3098米。群峰叠嶂簇翠,悬崖深壑险峻,飞瀑溪流环旋,素有 “峨眉天下秀” 之美誉。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1)古称蒙山,又称门牙山、胜峰山。《太平御览》: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故名。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系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山总称。通常专指大峨山。为断块山,南北走向,东陡西缓。主峰万佛顶(3098米),其余高峰有金顶(3060米)、千佛顶(3045米)等。地层较完整,自然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雄秀,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在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神灯四大自然景观。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寺庙众多,创建于东汉,唐、宋以后日趋兴盛,至明、清极盛。主要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洗象池、万年寺、金顶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见“天门山(2)(1)”。

峨眉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大方盘城

    俗称河仓城。始建于汉。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一百二十里戈壁滩上。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俗称河仓城。在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北戈壁滩上,西距玉门关20千米。建于汉代,是汉至魏晋时期中国西部

  • 龙吉镇

    北宋置,属龙水县。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龙结镇。

  • 营前市

    即今福建长乐市西营前镇。清时闽县县丞驻此。民国初改置县佐。

  • 罗文寨

    即今陕西华县东七里罗纹镇村。《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六年 (920), 同州降晋, 梁遣刘围之, 晋兵驰救, “乃进逼刘营, 等悉众出战,大败,收余众

  • 鲇渎镇

    隋置,属蒲圻县。即今湖北嘉鱼县。《寰宇记》 卷112嘉鱼县: “隋之鲇渎镇,以多生鲇鱼为镇名。” 五代南唐升为嘉鱼县。隋置,即今湖北省嘉鱼县。以多生鲇鱼得名。五代南唐保大中升为嘉鱼县。

  • 新兴冶

    在今湖北大冶市西。《晋书·地理志》 鄂县: “有新兴、马头铁官。” 《水经·江水注》: “庾仲雍 《江记》 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愿二冶。”

  • 棠下墟

    即今广东新会市北棠下镇。清道光 《新会县志》 卷4: “墟市” 有棠下墟。

  • 昭武军

    ①唐、五代方镇名。唐乾宁四年 (897)改感义军节度使置,治所在凤州 (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前蜀移治利州 (今四川广元市)。辖区相当今四川广元、旺苍及陕西略阳、宁强等市县地。北宋初废。②五代方镇名

  • 大猫屿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大猫屿“怪石隐约如猫,故名”。

  • 荻卢池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 卷123安庄卫: 荻卢池“周回八里,中有小岛。居人资以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