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前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宣德五年 (1430)属万全都司。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改为宣化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防御蒙古置,治宣府城(即今河北宣化县)。清顺治十年(1653年)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并入。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为宣化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宣德五年 (1430)属万全都司。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改为宣化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防御蒙古置,治宣府城(即今河北宣化县)。清顺治十年(1653年)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并入。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为宣化县。
金置,属济州路万户 (初称隆州)。在今吉林长春市东南石碑岭。《金史·谋衍传》: 皇统四年 (1144),“其兄活女袭济州路万户,以亲管奥吉猛安让谋衍,朝廷从之”。后废。
亦名浦江关。明置,属松潘卫。即今四川松潘县南一百二十里镇江关乡。《明史·李应祥传》:万历间,番 “遂围蒲江关,砲毁雉堞”。清改名镇江关。在今四川省松潘县东南镇江关乡。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松潘番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十五里。关当轵道之险,故名。当豫北平原入山西高原之要冲,自古为交战双方所必争。《元和志》 卷16河内县引郭缘生 《述征记》 曰: 太行山……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晋书·慕容垂载
元太祖十一年(1216)改太原府置,属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在阳曲县(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管涔山、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大德九年(1305)改为冀宁路。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改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南十里。《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拓塘城”条下:“又有刘王城,在府东南十里运河西岸。相传吴王濞所筑。”
即今浙江省南部小溪。为瓯江最大支流。源出浙江庆元县东北大毛峰,东北流经景宁畲族自治县,于青田县西湖边乡与大溪会合后始称瓯江。《元和志》 卷26处州青田县: “青田溪,在县西南十八里。”
即今四川云阳县东龙洞乡龙洞水。《寰宇记》卷148夔州奉节县:龙洞溪“在州西一百里。《舆地志》云:永安宫西有南乡峡,峡西八十里有溪,溪中有灵寿木,此即是龙洞溪,善酿酒之村也”。《方舆纪要》卷69夔州府奉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方舆纪要》 卷31武定州: 聂索河 “今淤为平址。民居其东南,颇擅桑麻之利; 居其西北,辄被余流所涨溢。成化十二年,州判王璈筑堤障之,长五十余里,民被其利”。
在今广西玉林市北。《方舆纪要》卷108郁林州:豸塘岭在“州北一里。山形如豸,为州后镇”。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六十里。《清一统志· 曲靖府》: 果马山 “在寻甸州西六十里。下有泉流,为果马溪。其派别入昆明县,注滇池,一名龙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