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郡
隋大业三年 (607) 改袁州置,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袁州。天宝元年 (742) 又改为宜春郡。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乾元元年 (758) 复为袁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置,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东,后徙今宜春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萍乡、新余、芦溪、上栗、分宜等市县及万载县南部一小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袁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袁州。
隋大业三年 (607) 改袁州置,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袁州。天宝元年 (742) 又改为宜春郡。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乾元元年 (758) 复为袁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置,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东,后徙今宜春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萍乡、新余、芦溪、上栗、分宜等市县及万载县南部一小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袁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袁州。
即直城门。汉长安城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西面的中门。《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汉宫殿疏》 曰: 西出南头第二门也,亦曰故龙楼门。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王莽更曰直道门端路亭。”
①即今广东新会市东南三江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会县东南有三江墟。②即今广东三水市东北乐平镇南三江墟。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三水县东北有三江墟。
北宋淳化元年 (990) 置,治所在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辖境相当今江西章水、上犹水流域。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为南安路。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分虔州置,治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属江南西
即今江苏海门市东北四十六里余东镇。产海盐。清时设盐课大使于此。民国时以余东、余西两场并为余中场。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井州。治所即今河北平山县。《元和志》 卷17房山县: “因县北房山为名。” 大业初属恒山郡。唐属恒州,至德元年 (756) 改为平山县。②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
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在今山西长子县西五十里。《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水经·浊漳水注》:“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
①亦名笃泉桥。战国秦建于检江上,即今四川成都市南跨南河之南门大桥。《元和志》卷31成都县:“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刘光祖《万里桥
清顺治七年 (1650) 置,为科尔沁六旗之一,属内蒙古哲里木盟。札萨克驻双和尔山 (一作济尔哈朗图,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东北吉尔嘎朗镇)。1914年划归奉天省。1929年属辽宁省。伪满时属兴安南省
即今云南安宁市西禄脿镇。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①三国蜀先主刘备墓。在今四川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建兴元年(223) 五月,先主 “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即此。今墓封土高12米,基墙周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