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陵镇

安陵镇

①在今河北景县东十七里安陵乡。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五十二里大黄集东南安陵。《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北宋置安陵镇。明洪武元年(1368)曾移曹州治此,寻置安陵镇巡司。清末改为安陵集。民国间名冉堌村。1948年后复名安陵。


(1)古镇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曹州治。(2)今镇名。(1)在河北省吴桥县西北部、南运河西岸。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720。汉安陵县治,附近又有十八陵,故名。西晋东安陵县治,北魏、隋、唐安陵县治。1949年设水波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改安陵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面粉、砖瓦、预制天花板等厂。京沪铁路、104国道经此。古迹有安陵古城址。(2)在河北省景县东部。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 1820。唐永徽年间此地为安陵县治,故名。宋废入将陵县,城遂废。明置巡检司于此。1953年建乡,1958年并入景州公社。1961年析建安陵公社,1983年复乡,199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棉花。有砖瓦、木器、橡胶、面粉加工、玛钢件厂及运输队等。有安龙公路。(3)在河南省鄢陵县中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3万。东汉起为鄢陵县治。1958年置城关公社,1962年改镇,1965年复公社,1983年又改镇,1986年改安陵镇。因古时安、鄢同音,古城(今鄢陵县城北9千米处)在战国时称安陵,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木器、机械、印刷、钢木家具、酿酒、水泥制品等厂。禹郸铁路、311国道、开龚公路经此。古迹有唐庄遗址、三灵俣冢、尸宙碑、乾明寺塔。


猜你喜欢

  • ?山

    又作㞯,读作偶。又名��亭山、㞯姥峰。在今江苏溧阳市东北二十五里,与宜兴市交界处。宋《景定建康志》卷17引《风土记》云:“昔有�&

  • 宣化辽墓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下八里村。为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张世卿墓。建于辽天庆六年 (1116)。由墓道、墓门和前后二室组成,室内壁画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顶部,绘出行、伎乐、宴饮等活动。墓顶绘彩色星

  • 平潭县

    1913年由平潭厅改置,属福建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治所即今福建平潭县治潭城镇。1928年直属福建省。在福建省东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属福州市。由近千个岛礁组成,面积371平方千米。人口38.6

  • 三阜城

    唐置,为巂州治。在今四川西昌市。唐樊绰《云南志》卷1:“至苏祁四十里,至巂州三阜城四十里。”注:“州城在三阜山上。”

  • 辟 (闢) 登水

    ①即今朝鲜咸镜南道西南部咸兴之城川江。源出赴战岭山脉,西南流入日本海。《金史·高丽传》: “高丽复来攻,石适欢以五百人御于辟登水,复大破之。”②即今朝鲜咸兴西城川江。《金史·高丽传》:“高丽复来攻,石

  • 雁洋墟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雁洋镇。清光绪 《嘉应州志》 卷4: 雁洋堡在 “城东南六十里。东界大埔县”。

  • 皇史宬

    又名表章库。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南端东侧。明嘉靖十三年 (1534) 建。明刘若愚 《明故宫》: “永泰门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太祖以来御笔实录、要紧典籍、石室金匮之书,此其处也。” 为明、清两代

  • 皇舅寺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平城故城东南。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兄昌黎王冯熙建。 《水经·㶟水注》:如浑水 “又南径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

  • 多悦镇

    北宋置,属眉山县。在今四川眉山县西北四十里多悦镇。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北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多悦,人口 1700。以驻地多悦得名。1949年为多悦乡,1953年置多悦镇,195

  • 厦门市

    1933年由思明县城区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城区。1934年裁撤,并入思明县。1935年思明县撤销,城区及鼓浪屿区复置厦门市,仍属福建省。在福建省东南部沿海、金门岛西北侧。面积1637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