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山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十五里。纡回起伏,凡景奇胜。《元和志》卷29龙溪县:“县东十五里至山,险绝无路。”《清一统志》谓即好景山。
②一名石虎山。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漳浦县:好景山在“县西北一里,县治枕其麓。 一名石虎山, 以山巅有石如虎也”。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十五里。纡回起伏,凡景奇胜。《元和志》卷29龙溪县:“县东十五里至山,险绝无路。”《清一统志》谓即好景山。
②一名石虎山。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漳浦县:好景山在“县西北一里,县治枕其麓。 一名石虎山, 以山巅有石如虎也”。
北宋置,属阴平县。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文胜乡(长坪场)。
在今台湾省嘉义、台南二县界上。源出嘉义县东北阿里山奋起湖,西南流至布袋镇南入台湾海峡。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八掌溪自鹿子埔山东南出,西过上茄冬之北,诸罗山之南,又西过小龟佛山,逶逦数里,汇于猴树
唐武德四年 (621) 改阳德县置,属柳州。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南古郎山下。贞观十二年(638) 属严州。北宋初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以阳德县改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东南古郎山下,属
古东胡诸后裔的一支,初附宇文部,4世纪中叶宇文部败散,始分出,号契丹。居地在辽河上游潢河 (今西拉木伦河)、土河 (今老哈河) 流域。传说其始祖生八子,后裔衍为八部。北魏时,八部各入贡,交市于和龙 (
即今辽宁灯塔县西南张台子镇。民国《辽阳县志》卷2:“张台子(站)……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创修。”
故址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宋书·刘敬宣传》: 东晋元兴三年 (404),“桓歆率氐贼杨秋寇历阳,敬宣与建威将军诸葛长民大破之,歆单骑走渡淮,斩杨秋于练固而还”。即此。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东晋元兴三年(4
一作龙归山。在今四川铜梁县北安居镇东。《方舆纪要》卷69安居县:凤凰山“其西南对峙者曰龙归山,山形盘旋如龙,亦一方之胜”。《清一统志·重庆府一》:归龙山“在铜梁县北旧安居县东……东北对峙者曰凤凰山”。
即今贵州毕节市西南杨家湾镇。清同治《毕节县志稿》卷2:杨家湾在“城西八十里”。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乌兰县北。后迁今乌兰县东南。《清史稿·地理志》 北左末旗: “牧地东至柴吉沁,南至盐海,西至哈唐和硕,北至和特克。”
①清嘉庆九年 (1804) 建,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三河口乡。嘉庆 《马边厅志略》 卷2: 柔远堡 “为防护控险扼要,为边境御夷第一形胜之地”。②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九十里。《方舆纪要》 卷63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