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河
古九河之一。在今河北东光县之北、泊头市之南。《尚书·禹贡》 疏:“太史,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太史。……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元于钦《齐乘》卷2:“逾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地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又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太史河,据《齐乘》在清、沧二州之间,《明一统志》亦云在南皮县北,今其地虽无显迹,然以孔疏参之,《明一统志》亦非无据。”
古九河之一。在今河北东光县之北、泊头市之南。《尚书·禹贡》 疏:“太史,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太史。……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元于钦《齐乘》卷2:“逾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地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又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太史河,据《齐乘》在清、沧二州之间,《明一统志》亦云在南皮县北,今其地虽无显迹,然以孔疏参之,《明一统志》亦非无据。”
在今广东惠来县西。《方舆纪要》卷103惠来县:大陂溪在“县西九十里。由澳头达海丰县之甲子港入海”。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之西)。《元和志》卷34韶州: “取州北韶石为名。” 开皇十一年 (591)废。唐贞观元年 (627) 复改东衡州置,治所在
即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史记·田儋列传》:“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遂自刭。”即此。《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偃师县:“尸乡,殷汤所都。”《续汉书·郡国志》 河南尹匽
亦作秺城。即今江苏铜山县北坨城。《水经·泗水注》: “泗水又径留县,而南径垞城东。”《元和志》 卷9徐州彭城县: “故垞城,在县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国。兖州人谓实中城曰垞。” 《方舆纪要》 卷29徐
俗称喀尔喀札萨克旗。清雍正三年(1725) 设,属喀尔喀部。在今青海共和县西沙珠玉河北岸。后迁今青海刚察县西北。
①隋开皇六年 (586) 改西充国县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安县南五十里塔水镇。《元和志》卷33神泉县: “因县西神泉为名。” 大业初属金山郡。唐武德初属绵州,天宝初属巴西郡,乾元初属绵州。《资治通鉴
又名遗遗之门、扦关。战国赵地。在今陕西榆林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十六年 (前250),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云,“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即此。即“遗遗之门”。
蒙古至元六年 (1269) 升冠氏县置,属中书省。治所即今山东冠县。明洪武三年 (1370) 改为冠县。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升冠氏县置,治今山东省冠县。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冠县。直隶中书省。明洪武三
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一部沿用《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中的州名,习惯上称为十三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改置州牧,州遂成为正式名称。其后州牧又改为刺史。东汉晚期以后,刺史的辖境即不
即今广东开平市东北月山镇西大岗村。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开平县图:县东北有大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