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原郡

太原郡

①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水经·汾水注》:“《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西汉以后渐小,文帝时改为国,寻复为郡。西晋又为国,北魏复为郡。辖境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隋开皇三年(583)改并州,大业三年(607)复为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并州。

②南朝宋元嘉十年(433)置,属青州。孝建初以太原侨县(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镇北古城)为郡治。辖境相当今山东长清、禹城等县市地。北魏为东太原郡。北齐废。

③南朝梁武帝侨置,治所在今江西彭泽县东北。《寰宇记》卷111江州彭泽县:古太原郡“在县东北五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太原郡,梁武帝置,属浔阳。领晋阳、天水、和城三县, 陈亡废”。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约相当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西汉以后渐小。中间二度改置为国。北魏辖境约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东汉至北周皆为并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并州为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并州。


猜你喜欢

  • 成宜县

    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白彦花镇(哈拉汗补隆)西。东汉末废。《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

  • 艾山

    ①在今江苏邳州市北。东魏于此置艾山县,以此山为名。②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6胶州“铁橛山”条下:“艾山旁有天泽泉,即艾水之源也。”③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南。《春秋·隐公六年》杜注:“

  • 卑克努河

    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大凌河支流。《清史稿·地理志》 朝阳府朝阳县: “大凌河自建昌入,合南土河,径西平房西,左合卑克努河。”

  • 宋脚

    即宋卡。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之宋卡。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 作宋脚。

  • 蒲类海

    又名婆悉海、巴尔库勒淖尔。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巴里坤湖。《后汉书· 窦固传》: 永平十六年 (73) 固与耿忠伐匈奴,“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即此。唐时称婆悉海或婆悉

  • 安丰镇

    亦作北安丰镇。即今江苏兴化市东北六十里安丰镇。明、清置巡司于此。(1)在江苏省东台市南部偏西。面积71.2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安丰,人口 8200。以北宋范仲淹率民修堤筑堰,百姓从此“

  • 高仰镇

    在今广西合浦县西南十里。《明史·地理志》 合浦县: “又北有高仰巡检司,治马栏墟,后迁于县西南。”

  • 唐明渡

    在今四川资中县东南十里。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 卷 8: 资县东岩 “去摩岩五里,有唐明渡,以明皇所经矣”。《清一统志·资州》: 唐明渡 “在州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故名”。

  • 石矩山

    亦名石城山。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舆地纪胜》卷150隆州:石城山“在仁寿县。一名石矩山。其山有石壁似城,因名。绝顶望见峨眉。有平等寺、西峨寺”。《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石矩山在“县东北八里。亦名石

  • 奇台 (臺) 县

    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置,属镇西府。治所在靖远城 (今新疆奇台县东南九十里老奇台镇)。以奇台堡为名。咸丰三年 (1853) 改属迪化州。光绪十二年 (1886) 属迪化府。十五年 (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