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石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太子坪南。因两大石相对如门,故称天门石。其左有天门寺。明陈文烛《游峨山记》:“入天门石,度天仙桥。”王世性《游峨眉山记》:过通天堂,“右折二石矗天,开一鎼为天门石,转而过为七天桥”。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6峨眉纪游:“复上天门寺,寺后天门石。两石屹然壁立,峭削如斧劈。”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太子坪南。因两大石相对如门,故称天门石。其左有天门寺。明陈文烛《游峨山记》:“入天门石,度天仙桥。”王世性《游峨眉山记》:过通天堂,“右折二石矗天,开一鎼为天门石,转而过为七天桥”。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6峨眉纪游:“复上天门寺,寺后天门石。两石屹然壁立,峭削如斧劈。”
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八里。《旧唐书·地理志》 果州: “因果山为名。” 《寰宇记》 卷86南充县:果山 “层峰秀起,松柏生焉。郡因山以为名”。《宋史·游仲鸿传》: “ (吴) 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
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甘泉寺中。《舆地纪胜》 卷68引 《皇朝类苑》 云: “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始寇莱公南迁日,题于东楹曰: ‘平仲酌泉经此,’ 回望北阙,黯然而去。未几丁晋公又过之,题于西楹曰
在今广东大埔县北。《方舆纪要》 卷103大埔县: 南栋山 “在县 (治今茶阳镇) 南二十里。山高耸。稍南为积龙山,下有岩,前有盘谷”。
唐上元元年(761)升荆州置,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辖境约当今湖北枝江县以东、潜江县以西、荆门市以南地区。南宋曾一度改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上路总管府,天历二年
清置,属宽甸县。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八十五里小蒲河口。因河得名。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宽甸县乡镇:“小蒲石河口在县城东南八十五里。”
宋置羁縻州,属邕州右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北。元属田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属田州府,成化三年(1467)徙废。南宋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北。属邕州。明成化三年(1467年)废
即今安徽濉溪县南孙町镇。旧属宿州,当浍河南岸,道通蒙城县。清光绪《宿州志》卷3:孙疃集“至城五十里”。
唐贞观三年 (629) 析将乐县置,属建州。即今福建顺昌县。景福二年 (893) 改名永顺场。唐贞观三年(629年)析将乐县置,在今福建省顺昌县。属建州。景福二年(893年)改名永顺场。
在今江西吉水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吉水县: 南溪水 “出县西北五十里朝元山,东流二十里为罗陂,经柘溪,又五里出柘口江,入赣水”。
①即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二里鄞江镇。东晋隆安四年(400)徙句章县于小溪镇。即此。②亦作筱溪镇。即今四川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旧名上丘镇,属富顺县。1939年改为小溪镇,后改为筱溪镇。1950年后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