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目山

天目山

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寰宇记》卷130泰州海陵县:“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舆地纪胜》卷40泰州:天目山“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玉璧三十六”。

②一名浮玉山。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水经·渐江水注》:桐溪“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元和志》卷25: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道书》以为第三十四洞天。山有东天目、西天目之分。

③即大木山。亦作天木山。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元和志》卷21桐柏县:“天木山,俗名天目山。”

④在今四川阆中县东一百五十里。《寰宇记》卷86奉国县:天目山“在县东十五里。又名天溪洞,葛仙翁修道之山”。


古称浮玉山。在浙江省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西接皖南山地,长130千米。有东、西两峰,主体部分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7米,最高峰龙王山1587米;东天目山主峰海拔1479米。由粗面岩、花岗岩、流纹岩等构成。东、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相对,被称为天目。长江、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森林茂密,盛产毛竹,西天目山多高大乔木,并有古老、稀有树种。已建立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山清水秀,飞瀑流川。名胜古迹有禅源寺、狮子口、玉溪桥等。


猜你喜欢

  • 小池

    即今安徽太湖县东北四十里小池镇。明置巡司于此。

  • 万古场

    ①即今四川大足县东六十里万古镇。清道光《大足县志》卷2:万古场“在县东八十里”。②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燕窝镇。清光绪《合州志》卷4:万古场“距城一百六十里”。

  • 梅堰市

    即今江苏吴江市南梅堰镇。《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吴江县: 梅堰市 “在县西南六十里。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浙江崇德及南浔镇转掠梅堰,趋平望,为官军所败”。

  • 济南道

    1914年由岱北道改置,属山东省。治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市)。辖境约当今山东无棣、阳信、乐陵、商河、济阳、齐河、济南、长清以东,东营、垦利、博兴、桓台、淄博市西部、莱芜以西,肥城、泰安、新泰以北地区。

  • 蓝岭

    在今湖南蓝山县北四十里。岩洞甚胜。《舆地纪胜》 卷61桂阳军: 蓝岭 “在平阳,跨蓝山县界,故曰蓝岭”。

  • 奇克特卡伦

    亦作奇克勒卡伦。清光绪末置,属瑷珲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逊克县 (奇克特)。后废。

  • 新城店

    即今山东莱州市东北新城。北濒大海,东接招远界。清 《乾隆内府舆图》莱州府掖县东北有新城店。民国 《四续掖县志》 卷1作新城,为新城乡驻地。

  • 龙鹄

    即龙涸。在今四川松潘县。《魏书·穆亮传》:高祖时,“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将,率骑三万,次于龙鹄,击走吐谷浑”。即此。即龙涸(《宋书·吐谷浑传》)。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资治通鉴》:南朝齐永明三年(485

  • 博浪县

    1947年1月由阳武、原武二县合并设置,治阳武 (今河南原阳县)。旋裁撤,复置阳武、原武二县。旧县名。1947年由阳武、原武两县合并设立,治阳武(今河南原阳县驻地城关镇)。旋裁撤,复置阳武、原武两县。

  • 钱塘江

    即浙江。在今浙江省西北部。宋 《淳祐临安志》 卷10引虞喜 《志林》: “今钱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 《梦粱录》 卷12: 浙江 “在杭城东南,谓之钱塘江”。旧称浙江。《水经注·渐江水》:“防海大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