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塘山
即今广西容县、北流两县东南之天堂山。《明一统志》卷84梧州府:天塘山“在容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塘水,旱涝不增减,故名”。《方舆纪要》卷108容县:“《通志》:山周二百余里,南接信宜。多竹木,有石窍出泉,流至山下为池。”
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东南。上有塘,旱、涝时不减增。山上有窍,出泉流下为池,分九支,汇于渭龙江。
即今广西容县、北流两县东南之天堂山。《明一统志》卷84梧州府:天塘山“在容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塘水,旱涝不增减,故名”。《方舆纪要》卷108容县:“《通志》:山周二百余里,南接信宜。多竹木,有石窍出泉,流至山下为池。”
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东南。上有塘,旱、涝时不减增。山上有窍,出泉流下为池,分九支,汇于渭龙江。
①北宋筑,在今陕西府谷县东北。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元年(1041),民乏饮水,麟府将张亢“以(府)州东焦山有石炭穴,为筑东胜堡”。即此。②明置,属海州卫。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开河城。《清
①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北。《寰宇记》卷56武安县:“三门山,县西北八十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门。”②在今浙江象山县南三门湾中。《方舆纪要》卷92宁海县:三门山“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海中。海舟出入必经之所,今设兵
春秋郑邑。即今河南尉氏县。《汉书·地理志》 陈留郡尉氏县注引应劭曰: “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 臣瓒曰: “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 战国属魏。秦置县。古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尉氏县。
又名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东晋伏滔《正淮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宋、元以后日渐堙废。今安丰塘即其残留部分。在今安徽省寿县南。东晋伏滔《正淮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即指此。宋、元以后日渐堙废
南朝梁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五代废。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属沅陵郡。唐为溪州治。五代废。
即铁槎山。在今山东荣成市南石岛镇西三十里。在山东省荣成市南部、黄海北岸。东西走向,略呈向南突出弧形。峰有九顶,又称九顶铁槎山。主峰清凉顶,海拔539米。由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其色如铁。林木以松、槐、柞树
即今江苏无锡县东南后宅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后宅镇在城东南四十里。”(1)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南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后宅,人口 4500。因位于明兵部司务邹姓
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北。清道光《城口厅志》卷4:母猪峡在“厅西三十里。两山相夹, 见天一线,近峡两岸相去仅数丈。峡中巨石碴砑,大河水由峡出,声如巨雷,深不可测。厅属大河之不能通舟楫者,为此峡所阻”。
①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5肥乡县“浮丘山”条载:“县西南十五里有天台山。土山无石,其顶平衍。”②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北三十里。《名胜志》:“以其高耸而上平也。”③即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东晋
集镇名。即今浙江常山县东四十里招贤镇。唐为常山镇,咸亨五年 (674) 置常山县。《清一统志·衢州府》: 常山故城 “《旧志》: 故县治在常山北麓。又曰有信安故县,在县东四十里常山乡,地名招贤,盖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