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龙山

大龙山

①大别山支脉。在今安徽安庆市北,跨怀宁、桐城、安庆三县市界。《明一统志》卷14安庆府:大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里。上有龙池”。《方舆纪要》卷26怀宁县:大龙山“稍东相接者曰小龙山,两山盘亘,下瞰大江,峰峦岩壑,种种奇胜。山周五十里,高十八里”。

②在今江西大余县东。《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大龙山“在府东三十里,延亘三里,状如游龙。自麓至巅凡八里许”。《清一统志·南安府》:大龙山“山顶有幞头岩,右折有呆婆岩,岩后有锡坑山。山有坪、有泉、有田亩”。

③又名龙山。在今山东青州市西二十里。其东有小龙山。《方舆纪要》卷35益都县“尧山”条下:“又龙山在府西二十里。有二山,俱蟠曲如龙形。”

④即尧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寰宇记》卷8鲁山县:尧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

⑤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大龙山“山势蜿蜒如龙”。


在安徽省安庆市北,与怀宁、桐城二县市交界处。系大别山余脉。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7千米。主峰三县尖,海拔697米。地形破碎,山体间蚀余丘陵海拔不足50米。有大龙山、杨桥、花山等林场。有五针松、金钱桦、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及白颈长尾雉、小灵猫等珍稀动物。建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奉天府

    ①清顺治四年 (1647),刘承胤劫明桂王由广西全州如武冈 (今湖南武冈县),改武冈为奉天府。清统一后复置武冈州。②清顺治十四年 (1657)改辽阳府置,属盛京将军。治所在盛京 (康熙时治承德县,今辽

  • 宁北

    即今黑龙江牡丹江市。为图宁铁路的终点。

  • 五领

    即五岭。今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之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后汉书·吴祐传》:父恢为南海太守,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越五领。”李贤注:“领者,西自衡山之南,东至于海,一山

  • 小招寺

    又名喇木契、巴汉招寺。即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小昭寺,南距大昭寺半里许。相传为公元7世纪中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原建筑与内地寺庙相同,后几经焚毁修建,已面目全非。因公主悲思唐朝,故庙门东向。寺中

  • 三湘

    ①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称“三湘”。一说湖南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

  • 炳辉县

    1946年皖东革命根据地改天长县置,属安徽省。治所即今安徽天长市。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而命名。1949年隶皖北行署区。1952年划属安徽省。1959年复名天长县。旧县名。淮南解放区设。1946

  • 桥上桥

    原名赤水桥。在今陕西华县西赤水河上。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下桥为七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据清光绪 《三续华州志》 载: 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 (1660),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后

  • 姜麽戍

    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三十里佑君镇附近。北周及隋为可泉县治所。《旧唐书·地理志》 西泸县: “梁置可泉县,隋治姜麽戍。武德七年移于今。天宝末改为西泸。” 《元和志》 卷32巂州: “姜麽戍在西泸县西南三里

  • 朱罗国

    亦作车离、珠利耶、注辇。约当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科佛里河与佩内尔河之间的地区。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碑铭。

  • 营城子

    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东南营城子营。《清史稿·地理志》: 伊通州官商路,“东南营城子达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