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通河

大通河

①即元通惠河。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水自玉河而出,绕都城之东南,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

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东有大通河,县以此名。”

③即今安徽铜陵县、贵池市间之大通河(长河)。《明史·地理志》:铜陵县南有大通河。《方舆纪要》卷27铜陵县:大通河在“县南四十里。出伏牛、天门诸山,汇于车桥湖,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入大江”。

④亦名管埠河、临城河。即今安徽铜陵、青阳县境之长河(青通河)。《清一统志·池州府一》:临城河“在青阳县东。一名双河。其源有五,会于双河口,经峡山下,合管埠河,又西北入贵池东界,经铜陵县西南四十里之大通镇,汇诸水曰大通河,入江”。

⑤即古浩亹水。亦名閤门河。在今青海东北部。为湟水支流。《明一统志》卷37:“大通河在庄浪卫城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西宁府》:浩亹河,“《通志》:有大通河在大通卫南五里。源出野狐山,东南流至碾白县响塘峡,行山峡中经西大通堡,东南合西宁河入黄河。即古浩亹河也”。


(1)又称浩门河、阁门河。古称浩亹川。湟水支流。在青海省东北部。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间,东南流经甘、青边境,经青海省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等,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入湟水。长508千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千米。河谷深窄,水流湍急。支流有石羊河等。1994年建成了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工程,可灌溉9万公顷荒原。沿河两岸多野生药材及野生动物。(2)见“通惠河”。


猜你喜欢

  • 宝州

    ①唐万岁通天二年 (697) 以昆明夷内附置,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即今贵州大方县。后废。②唐置,为羁縻州,属芳池州都督府。在今甘肃华池县西北境。后废。(1)唐贞观时以党项野利氏部落置,治今四川省若尔盖县

  • 玉梁渠

    在今河南息县西北。《元和志》卷9新息县:“玉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余顷。”在今河南省息县西北。隋仁寿中开凿,《新唐书·地理志》蔡州新息

  • 陉城

    又称陉庭、汾陉。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史记·白起传》: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即此。又《韩世家》作“秦拔我陉城汾旁”,《范睢传》作“秦攻韩汾陉,拔之”。盖陉城在

  • 玳瑁楼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南城宫内。《邺中记》 载: “圣寿堂北置门,门上有玳瑁楼。”

  • 郯城戍

    北齐置,在今山东郯城县北。王仲荦 《北周地理志》 卷8引 《严□顺兄弟造像记》: “前尚书严□顺兄弟仰为亡考宁远将军东海太守当郡都督带郯城戍主敬造龙华四面龛像,天统元年五月十五日。”

  • 忒里葛山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南部洮儿河上源北特尔根山。《金史·宗浩传》载,宗浩自泰州(今黑龙江洮南附近)率军北伐广吉剌、合底忻等叛部(其地皆在今呼伦湖、贝尔湖东),“至忒里葛山,遇山只昆所统石鲁、浑滩两部,击走

  • 牒琮州

    即牒珍州。在今四川泸定或汉源、石棉县境。

  • 徐谷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汉书·地理志》 宕渠县: “不曹水出东北徐谷,南入灊。”

  • 良富镇

    即今江西万安县东南良富,接赣县界。清置东塘水汛,有把总驻防。

  • 石所山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96仙游县:石所山“高数千仞,盘踞百余里。何岩居群峰之上,而此山又居其上。巅有乌头岩,石黟黑,浮海者望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