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山
古名大伍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方舆纪要》卷77孝感县:大悟山在“县东北百三十里。高二百余丈,广六里,上有平畴可耕种,其下为狮子岩。一名上界山”。
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隋称少华山,明于山顶建大悟寺,改今名。又称大伍山、上界山。《太平寰宇记》:“相近有小伍山,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350米,最高点海拔813米。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为主。多灌木和松、杉、栗树。建有林场和茶场。
古名大伍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方舆纪要》卷77孝感县:大悟山在“县东北百三十里。高二百余丈,广六里,上有平畴可耕种,其下为狮子岩。一名上界山”。
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隋称少华山,明于山顶建大悟寺,改今名。又称大伍山、上界山。《太平寰宇记》:“相近有小伍山,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350米,最高点海拔813米。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为主。多灌木和松、杉、栗树。建有林场和茶场。
亦作桔柏津。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北白龙江注入嘉陵江处。《资治通鉴》:唐大顺二年(891),王搻出为黔南节度使,“至吉柏津,(杨复恭)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覆诸江中,宗族宾客皆死,以舟败闻”。胡三省
北宋庆历八年 (1048) 置,治所在定州(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为河北四安抚司路之一。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县北,满城、徐水等县以南,安新县定州镇及高阳、饶阳、武强等县以西,曲阳、新乐、无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沛县 (今安徽天长市西北石梁镇)。陈废。②北魏神䴥三年 (430) 置, 治所在临泾县 (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后移治安定郡安定县 (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元和志》 卷
即今安徽庐江县南黄泥镇。清光绪 《庐州府志》 卷3庐江县: 黄泥河镇在 “县南三十五里”。
①古地区名。五代梁初刘仁恭据卢龙,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置山后八军以防御契丹。至石敬瑭割幽、蓟十六州于契丹后,才有山后四州的名目。北宋末年所称山后,包括宋人企图收复的山后、代北失地的全
又作珠赫店。即金肇州治所,在今黑龙江肇源县西茂兴镇南哈什吐古城。《金史·地理志》 肇州:“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辽史·天祚皇帝纪》:天庆四年(1114),萧嗣先
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方舆纪要》卷31长山县:“白山马驿在城北门外,旧置递运所于此,今革。”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打箭炉厅于此地,即今四川省康定县。属雅州府。地处两河交汇处,藏语“达折渚”,谐音“打箭炉”。相传诸葛亮南征,遣将郭达安炉打箭于此,故名。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直隶厅,
一名南川河。即今甘肃渭源县西漫坝河。源出露骨山,西北流至临洮县入洮河。《明一统志》卷36临洮府: 抹邦河 “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南川西流,与府北打壁河俱入洮河”。《清一统志·兰州府一》 “南川水” 条
北宋置,属邵武县。在今福建邵武市西南黄土关。《清一统志·邵武府》: 黄土隘 “在邵武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黄土岭。亦曰黄土关。即古黄土银场也。元置黄土寨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