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渡
在今四川射洪县东涪江东岸。《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大庾渡“在射洪县太和镇涪江东岸。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今裁”。
在今四川射洪县东涪江东岸。《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大庾渡“在射洪县太和镇涪江东岸。本朝雍正七年置巡司。今裁”。
清初改忠建宣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南。雍正十三年 (1735) 废。清初改忠建宣抚司置,治今湖北省宣恩县东南。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吐京县置,属隰州。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大业三年(607)属龙泉郡。唐属隰州。《元和志》卷12石楼县:“因县东石楼山为名。”明万历四十年(1612)改属汾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隋开皇三年 (583) 改郦县置,属邓州。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元和志》 卷21:“因县界内菊水为名。” 大业初属南阳郡。唐初废。开元二十四年 (736) 复置,移治今内乡县北六十里。五代周
即今四川犍为县北石溪镇。清嘉庆《犍为县志》卷2:石板溪场在“县北四十里。通乐山”。
又名长安寺。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重庆第二十六中后山。北宋熙宁初建。
清初改腊壁洞蛮夷长官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水田乡 (腊壁司)。雍正十三年 (1735) 废。
元至元三十年(1293)升蔡州置,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汝阳县(即今河南汝南县)。辖境相当今河南京广铁路沿线以东,西平、项城以南,安徽颍河流域以西地。明代东北部辖境略有缩小。清代东部辖境缩至罗
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贝江。为融江支流。《方舆纪要》 卷109融县: 背江在 “县西北十里。《志》 云: 背江之水历石门山,流经罗城县界入柳江,盖即融江支流也”。《清一统志·柳州府》:背江“其源有
即今云南瑞丽市东十里姐勒乡。清初为勐卯安抚司治。傣语 “姐” 为城,“勒” 为上方,意即城在上方。因在勐卯城上方而得名。集镇名。在云南省瑞丽市东南部、瑞丽江北侧。姐勒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70。傣语“
亦名钟仔岩。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清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3: 钟子屿 “山石直耸,形如覆钟,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