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山
①即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兴高山。岩石崔嵬。《舆地纪胜》卷24广德军:大岩山“在建平县。山顶有池,冬夏不竭”。
②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明一统志》卷88思南府:大岩山“在务川县东八十里。山有一岩深邃可容百余人,时多游翫于此”。
③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西山阳洞长官司:大岩山“在司治(今西山镇)北。《志》云,山之西为高峰岭”。
①即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兴高山。岩石崔嵬。《舆地纪胜》卷24广德军:大岩山“在建平县。山顶有池,冬夏不竭”。
②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明一统志》卷88思南府:大岩山“在务川县东八十里。山有一岩深邃可容百余人,时多游翫于此”。
③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西山阳洞长官司:大岩山“在司治(今西山镇)北。《志》云,山之西为高峰岭”。
即今新疆塔里木河 上源叶尔羌河。《汉书· 西域传》: “其河有两源: 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作葱岭南河。古水名。即今新疆维吾
即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平顶山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兴京:西南有平顶山。民国《兴京县志》卷1:平定山“距城一百二十里”。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南部偏西。面积349.4平方千米。人口2万。
1934年改五福县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西三十八里勐遮。民国 《云南省民政厅 〈有关各县更改县名〉 案卷》: “南峤,城治山名景峤,河名南央。” 1953年撤销,并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旧
①辽太宗时置,治所在贵德县 (今辽宁抚顺市区浑河北岸高尔山前)。辖境相当今辽宁抚顺市及抚顺县一带。元废。②元至元中置,属吐蕃等处宣尉司。治所即今青海贵德县。后废。(1)辽圣宗置,治贵德县(今辽宁抚顺市
西魏改辅剑郡置,属始州。治所在武连县(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南五里)。辖境相当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地。隋开皇三年(583)废。西魏改辅剑郡置,治武连县(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功桥)。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剑
①即今江西信丰县南八十里小江镇。明嘉靖《赣州府志》卷5:信丰县有小江市。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信丰县南有小江墟。②即今江西丰城市东北二十五里小港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丰城县东北有小港口
金天会七年 (1129) 置,治所在保塞县(后改名清苑县,在今河北保定市)。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 改为顺天路。
①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北。《清一统志·安西州》:边墙头墩“八十里至白墩子”。②即今甘肃景泰县北白墩子。民国间设白墩子产盐局。
亦名玉女山。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北二十里。《新唐书·地理志》 阳安县:“有玉女灵山。”《寰宇记》卷76阳安县:“石乳城水在县北二十一里玉女灵山,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
南宋宝祐二年 (1254) 建,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续资治通鉴》: 南宋宝祐二年 (1254) 二月,“余晦遣都统甘闰以兵数万城蜀要地紫金山,蒙古汪德臣选精卒衔枚夜进,大破之,闰仅以身免,城遂为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