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1526)置,属潮州府。治所即今广东大埔县北茶阳镇。《清一统志·潮州府》:大埔县“治大埔村,因以为名”。民国《大埔县志》卷1:“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无字,盖即圃也。”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61年迁今治湖寮镇。
明嘉靖五年(1526)置,属潮州府。治所即今广东大埔县北茶阳镇。《清一统志·潮州府》:大埔县“治大埔村,因以为名”。民国《大埔县志》卷1:“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无字,盖即圃也。”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61年迁今治湖寮镇。
一名凌山。又作勃达岭、凌岭、绫岭。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新唐书·地理志》 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 玄奘赴天竺经此。古山名。又称凌山。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西北隅。《方舆胜览》卷13漳州: 登高山“在州治之西二里”。《清一统志·漳州府》 引 《府志》: 登高山 “脉自天宝山来,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郡城西北一峰耸拔,名曰望高山,其南麓为登高
①又名白水山。在今辽宁瓦房店市西。《新唐书·高丽传》: 唐咸亨二年 (671),高丽酋长钳牟岑叛,诏高侃、李谨行讨之,“破叛兵于安市,又败之泉山”。即此。②一名大罗山。在今浙江温州市东南约三十里瓯江南
即鸿池坡。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二十里 (今偃师市西)。《魏书·咸阳王禧传》: 景明二年 (501),咸阳王谋反不决,“夜宿于洪池 (别墅),……将士所在追僖,僖自洪池东南走”。即此。久堙。在今
①南朝梁置,属韶阳郡。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阳宁县。②南朝梁侨置,为沛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八十二里解集。东魏武定六年 (548) 改名斛城县。③北周改绥化县置,
即今吉林镇赉县 (镇赉镇)。清宣统二年 (1910) 置镇东县于此。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卷2: 镇东 “县治土名南叉干挠。当乌雅站之南,洮儿河之北”。1947年改为镇赉县治。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属懋功厅。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南汗牛乡。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羁縻奉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后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置,属吉林省依兰府。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以汤旺河得名。”三十四年改属黑龙江省绥化府。民国初属黑龙江省绥兰道。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1945
1929年析西宁、湟源二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乡。1943年迁驻恰卜恰(今共和县)。1952年改为共和藏族自治区,1953年复改共和县。在青海省东部、青海湖之南,东依日月山,东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