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同镇

大同镇

①明九边之一,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防区相当今山西外长城以南,东自晋、冀省界,西至大同市西北一带。明初在此置卫屯田。永乐中放弃兴和所后,成为京师西北门户。

②即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西南大同镇。旧属肇州。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肇州:“第四区大同镇。”

③即今湖北蕲春县东北九十二里大同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④亦作大洞场。1932年设大同镇,即今贵州赤水市西南大同镇。


(1)古军镇名。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为明九边之一。防区相当今山西省外长城以南,东自山西、河北二省界,西至大同市西北。明初在此置卫屯田。永乐中放弃兴和所后,成为京师西北门户。(2)今镇名。(1)在河北省武安市东北部。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人口3620。传隋末为屯兵处,建村后名大屯,后演变为今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铸造、制鞋、食品和调料加工等厂。武邑公路经此。 (2)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人口 9570。1939年称大同街。1951年设镇,1958年改公社。1959年改大庆镇,1960年改新兴镇,1965年复大同镇。大庆市南部区域中心。主产玉米、大豆等。有农机修造、木材加工等厂。有公路通市区。(3)在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南邻龙游县。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人口1600。民国时置镇,1949年废镇为乡,1953年复为镇,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为乡,1985年复置镇。寿昌溪至此与交溪汇流,其势始大,称大同溪。地以溪名。产稻、茶叶、蚕茧、柑橘、油菜籽、蘑菇。特产烘豆腐。有食品、服装等厂。煤、石灰石、磷等矿资源丰富。宋抗金名臣、吏部侍郎胡国瑞为本镇富塘人。320国道经此。(4)在福建省长汀县城北郊。面积212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汀州镇。1949年设大同乡。1958年改红旗公社,1960年改大同公社。1984年复乡,1993年置镇。产稻、蔬菜、竹木、板栗、柑橘、柿子。有土纸厂。有石灰石、铁、硫等矿。厦隘公路经此。1934年苏维埃福建省军区设此。名胜古迹有古堰定光陂、通济岩、通济瀑泉。(5)在湖北省蕲春县东北部。大同水库大坝南侧。面积139.7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人口 2190。1960年大同水库建成后成集。1958年为张塝公社所辖。1960年为张塝区所辖。1974年设大同公社,1984年改大同区,1987年置镇。地处山区。主产稻、小麦、马铃薯等,盛产茶叶、板栗、楠竹。有石材、烧砖、石粉、水泥预制件等厂。蕲太、蕲英公路经此。(6)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东部。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新街,人口800。民国时,乡场为土匪居,1930年邓锡侯军灭匪,在唐巴公路八千米处另建一条街为乡驻地,俗称新街。1997年置镇。有农机、纸箱、榨油等业。唐巴公路经此。古迹有文澜堤。(7)在贵州省赤水市西部、大同河畔。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场,人口2000。古名蛮子洞场,以镇后石洞得名。清改名大洞场。1932年置大同镇及凤鸣、华严等乡,后合并置大同乡。1952年设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析建大同、大石、华严、永合公社。1984年改置大同镇及华严、永合及大石苗族乡,1991年大同镇及华严、永合、大石苗族乡合并置大同镇。产柑橘、蚕茧、茶叶。有竹筷、酿酒、造纸等手工业。赤叙、大宝公路经此。有禹王宫、万寿宫、天后宫等古建筑和四洞沟风景名胜区。(8)在云南省师宗县中部。面积235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人口1680。原名达嘿,彝语“达”为坡,“嘿”为河,意即“河畔坡上的村庄”。1932年雅称为大同,寓意“世界大同”。1949年属海晏乡。1958年从丹凤公社划出8个管理区,建立大同公社。1963年撤大同公社,并入丹凤区。1973年又从丹凤划出,恢复大同公社。1984年为大同区,2000年设镇。产玉米、稻、荞麦、马铃薯、烤烟等。南昆铁路经此并设站。昆江公路经此。(9)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中部偏西。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街,人口2140。取“世界大同”意,故名。1949年设大同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与长胜、新溢、新民三乡合并设大同镇。主产稻、玉米、小麦,盛产蚕茧、木耳、生漆、生姜。有蚕种场,为安康市桑蚕基地之一。建筑、建材业兴盛。阳安铁路经镇北。(10)在甘肃省永登县东南部。面积324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同村,人口 3400。镇以驻地名。1949年前由枝阳、红城镇辖,后为大同区辖。1956年为大同乡,1958年清水、柳树公社并入改名大同公社。1961年大同公社析置大同、清水、高岑、柳树四公社,1964年大同与高岑公社合并仍名大同公社。1983年改大同乡,2001年置镇。兰新铁路、312国道经此。(3)集镇名。在江苏省如东县东南部、遥望港北岸。属兵房镇。人口500。镇以原大豫、同仁两公司首字得名。有灯泡、弹簧、针织机械、标准件、乙炔气等厂。掘青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高梁桥

    在今山西临汾市高河村北涝河 (一名高梁水)上。《北史·高阿那肱传》: 周师陷齐晋州,齐后主自晋阳率大军围之,高阿那肱建议 “不如勿战,守高梁桥”。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北涝水(又名高梁水)上。《北齐书·高阿

  • 圣水

    ①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圣水,“《志》云:出县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谓之圣水洼,亦曰圣水峪,上有青风砦”。②在今四川芦山县东,为芦山河支流。《舆地纪胜》卷174雅州:圣水“在卢山

  • 青兰

    即今河北景县西南三十八里青兰乡。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49景州图: 南有青兰。

  • 巴彦诺尔

    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青海辉特部南一旗:“巴彦诺尔在青海东南,周四十余里。水西北流出,屈曲三百数十里,入和尔必拉。”

  • 涢州

    建置不详。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涢水流域。北周天和二年 (567) 废入唐州。

  • 白山戍

    唐于白山县故城置,在今甘肃古浪县东。后废。

  • 大吃水沟山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大吃水沟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北即团箔口,两山对峙,出矿,流民多啸聚于此”。

  • 麦市

    即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三十四里麦市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通城县东南有麦市。

  • 来苏寨

    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八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乾德三年(965),王全斌攻剑门,“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跨江为浮梁以济。蜀人见之,弃寨而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五代唐长兴元年(930年),石敬瑭军

  • 抹邦河

    一名南川河。即今甘肃渭源县西漫坝河。源出露骨山,西北流至临洮县入洮河。《明一统志》卷36临洮府: 抹邦河 “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南川西流,与府北打壁河俱入洮河”。《清一统志·兰州府一》 “南川水”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