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置,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大同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置,治大同县(今市)。辖境约有今山西省宁武县以北、阳高县以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南及包头市以东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复为大同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置,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大同府。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置,治大同县(今市)。辖境约有今山西省宁武县以北、阳高县以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南及包头市以东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复为大同府。
明置,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宕昌县东南化马乡。《清一统志·阶州二》:化马关“在州境西固城东五十里。明成化十九年筑”。
在今陕西留坝县西北五十里,接凤县界。《寰宇记》 卷134凤州梁泉县: “紫柏坂龙女山在县东八十七里。《周地图记》 云,其山两头高,状如龙形,故以为名。山多紫柏,故 《华阳国志》 云,梁泉县东北八十里有
唐天宝元年(742)改山茌县置,属临淄郡(后改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集。元和十五年(820)并入长清县。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山茌县置,治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南。属齐州。元和十五年(
又称大营支线。从大石桥 (今辽宁大石桥市) 至营口市东牛家屯。长21.4公里。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 由牛家屯延至营口 (1公里)。
即岭表。指今广东、广西、海南 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后汉书· 南蛮传》: 建武十九年(43),马援破交趾,进击九真,破降之,“于是领表悉平”。古地区名。领,一作岭。《后汉书·南蛮传》:东汉建武十九年
即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以内蒙古札萨克图第三代郡王鄂其尔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所建家庙而名。1931年为兴安省会。1947年改名乌兰浩特,设乌兰浩特市(意为红城)。1949年为兴安盟行政公署驻地。
即尖山。 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9林县: 倚阳山 “山势突耸,而绝顶平坦,可能避兵。俗呼为蚁尖山”。
在今四川珙县南四十五里。明置巡司于此。《明史·地理志》 珙县: “南有盐水坝巡检司,后迁歇马堡,仍故名。”
即今河北冀州市东南李瓦窑乡。民国《冀县志》县图:东南有李瓦窑。
①清顺治十二年(1655)设,属蒙古土谢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戈壁省赛汗都兰南。②又称东路左翼中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设,属蒙古车臣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巴特瑙饶布东。③又称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