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五十六里处。藏语意为影子山。是门隅西部通往不丹的交通要道之一。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竹箐山“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甃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
西汉元康元年 (前65) 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北郊张家堡。东汉废。古县名。西汉元康元年(前65年)益奉明园户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属京兆尹。东汉初废。
在今浙江嘉兴市城区东角里街。《舆地纪胜》 卷3: 顾野王读书堆,“唐询诗云: 平林标大道,曾是野王居,往事将谁语,凄凉六代余”。《清一统志 ·嘉兴府一》: 读书堆 “在府城东七里。俗名顾节墩,相传陈顾
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县西金口镇。三国吴太平元年(256)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属武昌郡。移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东晋太元三年(378)废。(羡yí) 古县名。西汉置,
即今江苏灌云县东北伊芦乡伊芦山。《寰宇记》卷22海州朐山县:“伊卢山,一名大伊莱山,在县南七十五里。”
1913年改依兰府置,后为吉林省依兰道治。治所在三姓城 (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清萨英额《吉林外记》: “三姓又名依兰哈拉。国语依兰,三;哈剌,姓也。” 1928年直属吉林省,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在
东汉建武十九年 (43) 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安朗东。西晋属武平郡。《水经·叶榆水注》: 左水 “又东合南水, 水自泠县东径封溪县北”。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
唐置,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北宋废。唐置,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北宋废。
元代置,属乌蒙路。治所在今云南盐津、大关二县境。土僚亦作土老、秃老、秃剌,为族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