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牦
西藏古代族部名。《敦煌吐蕃文书》 载: 悉补野部落始祖聂墀赞普为 “蕃地区六牦牛部首领”。《后汉书·西羌传》 载: “发羌、唐牦等绝远,未尝往来。” 唐牦当为六牦牛部之一,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乃东、穷结等县境内。
西藏古代族部名。《敦煌吐蕃文书》 载: 悉补野部落始祖聂墀赞普为 “蕃地区六牦牛部首领”。《后汉书·西羌传》 载: “发羌、唐牦等绝远,未尝往来。” 唐牦当为六牦牛部之一,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乃东、穷结等县境内。
西汉末王莽改益州置,治所在成都县 (今四川成都市)。东汉初公孙述改为司隶。《后汉书·公孙述传》: “及更始立,豪杰各起其县以应汉……商人王岑亦起兵于雒县,自称定汉将军,杀王莽庸部牧以应 (宗) 成,众
亦作巴儿思渴。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阿思打纳西为巴尔思阔。”
①元至元十一年(1274)置,属大理路。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府。②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属会川路。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北五里老街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永昌县。
①在今山西潞城县西北五里。《寰宇记》卷45潞城县:“玉女泉在县西北五里。深五尺,未尝盈竭。泉内时有白气升出,蒙覆其上则有雨,时人谓之玉女披衣,恒以为候。”②即今湖北应城市西南汤池。《舆地纪胜》卷77德
在吉林省舒兰市东南部。面积473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城子街,人口2290。清光绪元年(1875年)曾筑有土围墙,俗称土城子,后演变为今名。1949年为小城区,1956年设乡,1958
①即今安徽桐城县东南龙眠河。《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 桐溪 “在桐城县北。发源龙眠山”。《方舆纪要》 卷26桐城县: 桐溪 “在县城东。源出龙眠诸山,绕城而南,引流入城,曰桐渠。复南出溉民田,下流入
①在今山西闻喜县东。《方舆纪要》卷41闻喜县:冷泉“在县东四十里。又有温泉,一出县东南胡村, 一出官庄村,俱引渠灌田, 流入涑水”。②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前、飞来峰下。唐白居易《冷泉亭记》:“夏之夜
即今四川威远县之新场河、威远河。《寰宇记》 卷85威远县: 独孤水 “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
即束锋州。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岚安乡。
在今陕西泾阳县西三十里泾水南岸,与礼泉县接界。宋敏求 《长安志》 卷17泾阳县: 临泾镇“在县西北宜善乡,白渠贯其中”。古镇名。北宋置,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