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基川
即吐延川。今陕西延川县北秀延河。《方舆纪要》 卷57延川县: 吐延川 “一名哥基川。番语亦谓之濯筋水”。
即吐延川。今陕西延川县北秀延河。《方舆纪要》 卷57延川县: 吐延川 “一名哥基川。番语亦谓之濯筋水”。
在今浙江桐庐县城。《方舆纪要》 卷90桐庐县: 桐江驿 “在县城东潢港口,旧临江,名州河驿,后移而北,改今名”。
赤狄别种。《左传》:闵侯二年(前660),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即是。疑都城本在今山西昔阳县东南皋落,后迁至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皋落。又作皋落氏。西周、春秋时国名。都城即今山西省昔阳县东南皋落,后
即今安徽枞阳县北义津镇。旧属桐城县。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乡镇》:义津桥“距棕阳五十里”。
西汉元朔六年 (前123) 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西南五十六里博望镇。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汉书·张骞传》 注: 颜师古曰,“取其能广博瞻望”。故名。西晋属南阳国。南朝宋永初后废。古县名。
①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二里。《方舆纪要》卷108北流县: 金龟山 “与会灵台山隔江相对,台上有瀑布岩洞”。②在今四川万源市西南三百里鹰背乡境。民国《万源县志》 卷1: 金龟山 “山有王家寨,险峻阔大”。
在今山西运城市北石村。 《方舆纪要》 卷41夏县: 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石村, 即峨眉坡高阜也”。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史记·楚世家》: 怀王二十五年 (前304),“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即此。古邑名。周谢国地。战国属楚。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史记·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前
1914年改建昌县置,属热河热河道。治所在塔子沟 (即今辽宁凌源市)。民国 《凌源县志》:“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土金塔,谨援沁源、桃源之例,呈請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 即以地处大凌河之源为名
即今云南洱海南岸团山。唐代称息龙山。唐樊绰 《蛮书》 卷7: “傍西洱河诸山皆有鹿。龙尾城东北息龙山,南诏养鹿处,要则取之。” 现为洱海公园。
即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治布让。《清一统志·西藏》 阿里诸城:布拉木达克喇城“在布拉木之地。距剌萨西南二千五百余里。其所属有喀尔多木(嘎尔登)、日底二城”。又作补仁、补人、布朗达克喀尔。清康熙间置,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