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司州

司州

①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西晋始正式定名,治所在河南尹(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相当今山西永和、汾西等县以南,沁水、阳城等县以西,陕西黄河、华山以东,河南卢氏、栾川、汝阳、新郑等市县以北及河北邢台市、任县、鸡泽、丘县、馆陶以南,河南滑县、濮阳、范县以北地。永嘉末废。十六国后赵石勒复置,石虎改为洛州。东晋永和中复置司州。北魏改为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复为司州。东魏天平初改为洛州。西魏改为司州。北齐复为洛州。

②东晋侨置司州于徐县(今江苏泗洪县南)。此后或侨治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或侨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襄阳)。永和十二年(356)桓温收复河南地,还治洛阳县,后没于前秦。淝水之战后又还治洛阳县,隆安中没于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置司州于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南朝宋景平元年(423)陷于北魏。

③东晋义熙十二年(416)置,治所在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辖境相当今西起河南灵宝市,东至中牟县;北起古黄河,南至卢氏、临汝、新郑等县市及开封市西南地。北魏泰常八年(423)改为豫州。

④十六国汉刘渊置雍州,镇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后改为司州;后赵石虎置司州,镇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前秦、后秦置司州,镇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⑤南朝宋元嘉末侨置,治所在悬瓠城(即今河南汝南县)。北魏皇兴中改为豫州。

⑥南朝宋泰始中置,寄治义阳郡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东,澴水以西,应城、黄陂以北地。北魏正始元年(504)改为郢州。

⑦南朝梁天监三年(504)置,治所在南义阳郡(今湖北孝感市北)。《梁书·武帝纪》:天监三年八月,“魏陷司州,诏以南义阳置司州”。即此。七年(508)十月废。寻复置,移治安陆郡(今湖北安陆市)。史称南司州。后废。

⑧北魏天兴中置,治代都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统近畿诸郡。太和中迁都洛阳后,改名恒州。

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自平城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东魏天平初迁都邺县,复改为洛州。

⑩东魏天平元年(534)自洛阳迁都邺,改相州为司州。北周建德六年(577)灭北齐,复改为相州。


(1)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西晋始定为正式名称。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西晋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山、霍山以南、沁水以西,河南省濮阳、卫辉、朱仙镇以西、外方山以北及陕西省黄河、华山以东,山东省冠县、莘县,河北省邢台、任县、鸡泽、丘县、馆陶以南等地。永嘉后废。(2)东晋侨置,治徐县(今江苏泗洪县南)。此后或侨治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或侨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永和十二年(356年)还治洛阳县,寻没于前秦。淝水之战后又还治洛阳县,隆安中没于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置司州于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没于北魏。(3)十六国汉刘渊改雍州置,治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后赵石虎亦置,治邺县(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4)南朝宋元嘉末侨置,治悬瓠县(今河南汝南县)。北魏献文帝改为豫州。(5)南朝宋泰始中置,治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东,倒水以西,应城市、武汉市黄陂区以北地区。梁大通二年(528年)改名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北周平北齐改名申州。(6)北魏天兴中置,治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和中改名恒州。(7)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旧置洛州于洛阳,至是改为司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孟津、登封、禹县等市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复改为洛州。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攻取洛阳,又改为司州,寻陷入高齐,又改为洛州。(8)东魏天平元年自洛阳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旧置相州于邺,至是改为司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复改司州为相州。


猜你喜欢

  • 浦东

    黄浦江将上海地区分隔成浦西和浦东两部分。其名称在明代中叶已见记载,清代已普遍使用。广义上指今上海市黄浦江以东地区; 狭义上仅指高桥至周家渡一线的上海市杨浦、黄浦、南市三区在黄浦江以东的部分。1992年

  • 希水左县

    南朝宋置,属西阳郡。治所即今湖北浠水县。梁改名浠水县。即“希水县”。

  • 马营河堡

    在今山西右玉县西北五十里马营河村。《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马营河堡“万历元年土筑,周不及一里,分边五里零。内十水口最冲”。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右玉镇西北。明万历初筑。

  • 丰镇县

    1912年改丰镇厅置,属山西省。治所即今内蒙古丰镇市。1914年划属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1928年属绥远省。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改设丰镇市。旧县名。1912年由丰镇厅改置,治今内蒙古

  • 榆中

    古地区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二十年,“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同书 《秦始皇本纪》: 三十三年 (前214),“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三国

  • 院堡集

    即今河北魏县西南二十里院堡乡。同治《畿辅通志》 卷52大名县图: 西有院堡集。

  • 武隧津

    西晋、北魏时期易水 (今河北徐水县西北之瀑河) 流径武遂之俗称。《水经·易水注》: 易水“又东流,南径武遂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

  • 白窖岭

    在今浙江永康市西北。《方舆纪要》卷93永康县:白窖岭在“县西北三十里。又三十里至茭道口,北至府城五十里,为往来之径道”。

  • 围底墟

    即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三十里围底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62:罗定州有围底墟。

  • 绍庆路

    即绍庆府。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元史·英宗纪》: 延祐七年 (1320),“绍庆路洞蛮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绍庆府为路,治彭水县(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