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
明弘治七年(1494)改思印江长官司置,属思南府。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6:印江县“思邛江在城南,源出府属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后讹邛为印, 遂以名县”。按, 古僮语“思”意为“溪”, 思印江即印江。县以印江为名。
古旧县名。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思印江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属思南府。1986年撤销,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明弘治七年(1494)改思印江长官司置,属思南府。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6:印江县“思邛江在城南,源出府属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后讹邛为印, 遂以名县”。按, 古僮语“思”意为“溪”, 思印江即印江。县以印江为名。
古旧县名。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思印江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属思南府。1986年撤销,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在今安徽舒城县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 “周瑜城” 条下: “又东南二十里曰茆城。相传曹操尝屯兵于其地,因筑此城。”
①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北黄河南岸。东汉末废。《水经·河水注》: 河水 “东径河阴县故城北。又东径九原故城南”。②三国魏黄初中改平阴县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东魏为河
一名覆蓬山、中峨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南。晋干宝 《搜神记》 卷1: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双洎河南岸。《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前549) 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楚子伐
北宋分潘州置,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求吉乡。元属吐番宣慰司。明初并入潘州卫,于此设漳腊堡。《方舆纪要》卷73松潘卫:漳腊堡“旧治于下潘州,在司北七百余里。景泰中,抚臣罗绮记曰:漳腊潘州城故址也。下有岩
西魏置,属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平利县西北九十里老县街东。领县无考。隋开皇初废。
即婆闰县。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九十六里。《旧唐书· 地理志》 平泉县: “汉牛鞞县地,后魏置婆润县。隋移县治于赖黎池,仍改为平泉县。”
即今山东宁津县东孟集乡。清光绪 《宁津县志》 卷2: “邑东二十八里孟家集。”
北宋置,属上虞县。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北二十二里五夫村。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区东南部。面积177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五夫,人口2820。传宋时此村曾出过五位士大夫,故名。1958年设乐园公社,
①一名龙山。又名甘山。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锦屏山”条:“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围小山,相向如壁。”②一名文山。在今安徽旌德县北。《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石壁山“在旌德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