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卧龙山

卧龙山

①亦名龙冈。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四十里上都河北岸兆奈曼苏默古城 (元上都城) 北。《明史·地理志》 开平卫: “西北有卧龙山。” 清乾隆《口北三厅志》 卷2: 卧龙山 “旧开平城北三里。元上都北枕龙冈,即此山也”。

②即今浙江绍兴市城区西隅府山。《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 卧龙山,“府治据其东麓,越大夫种所葬处”。《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 卧龙山,“今府治踞其东麓,山阴县治踞其南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更名兴隆山。

③在今浙江宁海县东。《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卧龙山在 “县治东南一里。山势蜿蜒如龙偃卧。一名应家山”。

④在今福建长汀县治北隅。明 《寰宇通志》 卷47汀州府: 卧龙山 “在府治北,为郡主山。偃卧如龙,一名无境山”。嘉靖 《汀州府志》 卷2: 卧龙山“在府治后。环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突起一山,屹然不与群阜相属,如龙之盘屈而卧,故名”。

⑤在今福建永定县北。《方舆纪要》 卷98汀州府永定县: 卧龙山在 “县治西北。蜿蜒如龙,县之主山也”。

⑥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卧龙山 “在襄阳县南十里,下有习家池”。

⑦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五里。《方舆胜览》 卷57夔州: 卧龙山 “在奉节县,有武侯祠及寺观,有泉,极清冷”。唐杜甫 《上卿翁请修诸葛庙》 诗云: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1982年在此出土武侯祠、八阵台、杜甫诗碑等文物。

⑧又名九龙山、安东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二里。《寰宇记》 卷84普安县: 卧龙山 “其山盘围周布,号卧龙山,高百丈”。《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卧龙山 “在普安县东二里。盘围府城,因名卧龙山”。

⑨在今甘肃武都县北。《明一统志》 卷35巩昌府: 卧龙山 “在阶州治北。一名北山”。


(1)在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千米。传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曾赞此山如南阳卧龙岗,故名卧龙山。以山顶的千佛崖造像著称。有3窟40余龛,大小佛像368躯,除一龛为明末重刻外,均系唐贞观八年(634年)所凿造。造像刻于一墩方形大石四面壁上,造型优美,雕技精湛。千佛崖有“唐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题署的《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碑刻造像题记一通,记述了佛教东传的史实和造像缘由、数目及造像人姓名等。(2)即“龙冈(1)”。


猜你喜欢

  • 三女砦

    北宋置,属沧州清池县。在今天津市西。政和三年(1113)改名三河砦。《清一统志·天津府二》:三河砦,“按《水经注》:清河东北径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三女砦之名因此”。

  • 青龙河

    ①在今河北东北部,为滦河支流。源出辽宁凌源市西南,西南流入河北宽城、青龙二满族自治县,经卢龙、迁安二县南入滦河。《明一统志》 卷5永平府: 青龙河 “在迁安县北七十里,其源自口外来,经桃林口入漆河”。

  • 采育

    在北京大兴县 (黄村) 东南五十二里采育镇。清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卷64: “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而名之也。” 《日下旧闻考》 卷90: “采育在

  • 西晋皇陵

    西晋建都洛阳,历四帝52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死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但

  • 峨和山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卷32峨和县: “以县有峨和山”,故名。

  • 叶城县

    清光绪八年(1882)置,属莎车府。治所在今新疆莎车县东北塔热木博依附近。乾隆《西域同文志》卷3:叶尔羌“回语叶尔谓池;羌广之意。其地宽广”, 故名。十年(1884)迁治哈哈里克(今叶城县)。民国初属

  • 大河屯店

    即今河南唐河县东大河屯镇。清乾隆《唐县志》卷1 《集镇》:“大河屯,县东五十里。”

  • 临江州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置,属吉林省依兰府。治所在拉哈苏苏 (今黑龙江省同江市)。据民国魏声龢 《吉林地志》: “设治顷以地当松、黑两江之汇口,故名临江。” 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富锦、

  • 万郡

    西魏置,治所在覆津县(今甘肃武都县东)。北周废。

  • ?水

    一作��川水。即今陕西岐山县东��河上游。源出岐山县东北��谷,东南流至扶风县西入雍水。《汉书·沟洫志》:“关中灵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