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北,解放北路西侧的象岗山。1983年6月发现。墓在山腹部,墓底距岗顶约20米。墓室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处12.43米,前部有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有主室和东西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墓顶全用大石板覆盖。 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眛, 随葬器物有 “文帝行玺” 及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药石等1000多件 (套)。这是迄今为止在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是继河北满城中山王墓、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后我国汉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北,解放北路西侧的象岗山。1983年6月发现。墓在山腹部,墓底距岗顶约20米。墓室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处12.43米,前部有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有主室和东西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墓顶全用大石板覆盖。 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眛, 随葬器物有 “文帝行玺” 及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药石等1000多件 (套)。这是迄今为止在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是继河北满城中山王墓、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后我国汉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即今浙江庆元县西部之松源溪。《方舆纪要》 卷94庆元县: 松源水 “在县西南。南流入闽,为松溪之上源”。
又名禾水、大溪。即今江西永新县南禾水。《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永新县: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
又作大阳埠。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太阳埠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饶州府鄱阳县东北有太阳埠汛。
在今云南云县南境。《方舆纪要》卷118云州:阿轮山“在州西南三百里。连峰叠,四时苍翠”。
在今江西瑞昌市西南横港镇东。《清一统志·九江府二》: 清湓市 “在瑞昌县南四十里”。
1936年置,属广西省。治所即今广西资源县。以据处资水之源而得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与湖南省相邻。属桂林市。面积 1954 平方千米。人口16.6万。辖1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大合镇。以地
即今广东紫金县西南义容镇。《明史·地理志》 惠州府永安县: “西南有宽仁里巡检司,治苦竹派,后迁桃子园。”
一名寡孤山。在今四川沐川县东。《方舆纪要》 卷73沐川长官司: 青孤山在 “司东十里。山多林木,望之郁然,突出群山之上”。《清一统志·叙州府一》: 青孤山 “在屏山县西北沐川长官司东三里。其山孤立秀出
①亦称东园、东明园。为金代皇家御园。在金中都(今北京市)皇城内东垣内侧迤南,西邻宫城东垣,北至东华门处。《大金国志》载:大定十七年(1177)四月,“国主与太子诸王在东苑赏牡丹”。②亦名梁苑、兔园、竹
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为古黄河的重要渡口。《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自海上还,“至平原津而病”。又《淮阴侯列传》:汉高帝三年(前204), 韩信引兵东去,“未渡平原, 闻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