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关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②南关 (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南关村)、北关 (今祁县南北关村) 的合称。《宋史·姚古传》: “古进兵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与金人战。” 即此。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②南关 (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南关村)、北关 (今祁县南北关村) 的合称。《宋史·姚古传》: “古进兵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与金人战。” 即此。
亦名大巴岭山。在今陕西南郑县南、四川南江县东北,为米仓山南支。《寰宇记》卷133兴元府南郑县:“大巴岭山在县西南一百九里。《水经注》云:廉水出巴岭,北流经廉州。又《周地图记》云:此岭之南是古之巴国也。
唐贞观五年 (631) 以处党项羌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阿坝县东南境或红原县南境。后废。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城东北。《晋书·姚弋仲载记》: 十六国后赵青龙元年 (350),“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一说即故邺城东五里之石桥,桥跨漳水,长十余丈。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故邺县城东
一作库陇癸山。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库加雷东南。乾隆《西域图志》卷22:库陇奎鄂拉“旧音库陇癸。在察罕布古图鄂拉西南一百里,伊犁郭勒北,哈讨北境。库克乌苏郭勒发源北麓”。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4:库陇奎
唐置,属柘县。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境。《元和志》卷32柘州柘县:“柏岭在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蕃接界。”
又名宛山荡。在今江苏无锡市东,与常熟市接界。《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无锡县: 宛湖 “在县东北五十里。湖滨东岸即常熟县界。有山曰宛山,俗曰宛山荡”。
①一名黑水岭。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与沁水县交界处。《隋书·地理志》:绛郡翼城县有“乌岭山”。《旧唐书·石雄传》:唐会昌三年(843),“雄受代之翌日,越乌岭,破赋五寨,斩获千计”。皆此。②一称
即今四川成都市府河及其下游岷江。《晋书·毛璩传》:“初,璩闻(桓)振陷江陵,率众赴难,使(毛)瑾、(毛)瑗顺外江而下。”《宋书·刘钟传》:“随朱龄石伐蜀,为前锋,由外水至于彭模,去成都二百里。”皆此。
俗称宗札萨克旗。即和硕特西左翼后旗。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雄曲卡一带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北二十里曹路。清时有把总驻守。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川沙县北有 “曹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