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京

南京

①唐至德二载 (757) 收复两京,还都长安,因蜀郡成都为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入蜀驻地,遂改蜀郡为成都府,建号南京。在今四川成都市。唐诗人李白有 《上皇西巡南京》 诗十首,其中一首云:“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上元元年 (760) 彻销京号。

②唐渤海以南海府为南京。即今朝鲜咸兴市。一说在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或咸镜南道北青。辽废。

③契丹神册四年 (919) 于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 (928) 迁东丹国民居此,升为南京。在今辽宁辽阳市老城。天显十三年 (即会同元年,公元938年) 改南京为东京。金天会时复改为南京。皇统时又改为东京。

④辽会同元年 (938) 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 (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建号南京。

⑤北宋景德三年 (1006),因太祖在后周末曾为宋州节度使,升宋州 (治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县南)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建为南京。建炎元年 (1127) 高宗即位于南京,即此。

⑥金贞元元年 (1153) 改汴京为南京,治所在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市)。贞祐二年 (1214) 金宣宗自中都 (今北京城西南) 南迁,都于此。金亡后废。

⑦即今江苏南京市。明初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明史·太祖本纪》: 洪武元年 (1368) “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南京以与北京 (开封府) 相对而取名。十 一年 (1378) 开封罢称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 (1421) 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仍以应天府为南京。明南京城的兴建,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至洪武十九年(1386) 建成。全城周长33.65公里,平均高达19米,共有十三个城门。城内建有规模宏伟的宫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又利用都城外围黄土岗陇有利地形,增筑了外郭土城。外郭周长号称170里,实为120里,其中砖砌部分约40里,共开十八座城门。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城市。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南京称号,但习惯上仍沿称南京。辛亥革命时一度复号南京,次年即罢。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于此,划城郊区域设市,又正式命名为南京。

⑧古省区名。明制两京 (京师、南京) 附近地区不设布政使司,各府、州直隶于两京。永乐元年(1403) 迁都北京 (今北京市) 后,改北京为京师,原京师应天府 (今江苏南京市) 为南京,直隶于南京的地区即称为南京,又称南直隶,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及江西婺源县地。清初顺治二年(1645) 改为江南省。


(1)渤海国以南海府为南京,故址在今朝鲜咸兴;一说在今咸镜北道镜城西南南山城;一说在今咸镜南道北青郡新昌附近。(2)唐至德二载(757年)平安史之乱,收复两京,还都长安。因此前玄宗曾驻跸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市),遂改蜀郡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年)撤销京号。(3)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因太祖在周末曾为宋州节度使,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为南京。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帝位于南京,即此。(4)契丹天显三年(928年)迁东丹国都于东平郡(治今辽宁辽阳市老城区),升为南京。会同元年(938年)改为东京,设辽阳府。(5)辽会同元年(938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后改为析津府,治今北京城西南隅)。升为南京,又曰燕京。(6)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改称南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于此。(7)金天辅七年(1123年)以辽地南京(燕京)六州归宋,遂以平州为南京。天会三年(1125年)再取燕京,四年废南京。(8)明太祖初即位,都应天府(治今江苏南京市),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因意欲迁都北宋故都开封府,建开封府为北京,故称应天府为南京。十一年开封府罢称北京,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京师为南京。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南京称号,但习惯上仍沿称南京不改。辛亥革命时一度复号南京,1912年初建南京府,旋罢。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于此,划城郊区域设市,又正式命名为南京。明制两京(京师、南京)附近地区不设布政使司,各府、州直隶于二京。直隶于南京的地区即称为南京,一称南直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地。


猜你喜欢

  • 汀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汀州路置,属福建省。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县)。辖境相当今福建武夷山脉以东,明溪、清流、连城、上杭、永安等县市以西地区。1913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汀州路为府,属

  • 大王城

    即代王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二十里。

  • 不著何

    即不屠何。又作屠何。在今辽宁锦州市西北。《墨子·非攻中》:“虽北者且一、不著何,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 亦以攻战也。”孙诒让曰:“屠、著声类同,不著何即不屠何也。”

  • 大同山银场

    北宋置,在今福建建阳市西南。 《元丰九域志》卷9:建阳县有“黄柏洋、武仙、大同山、瞿岭四银场”。

  • 刘三公庄

    即今山东日照市北三庄镇。《方舆纪要》卷36日照县“夹仓镇”条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刘三公庄。萧梁时刘勰所居。旧置巡司于此。”

  • 牛羊箐

    在今云南西畴县南四十八里老街。《方舆纪要》卷115教化三部长官司:牛羊箐“在司南。有酋长守其地”。

  • 古书县

    唐贞观十二年(638)置,属古州。治所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后废。

  • 纳吉堡

    又作纳吉铺。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二十三年(1390)改为安庄卫。又称纳吉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即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镇宁府。洪武二十三年设

  • 蛏浦

    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北三十二里蛏浦村。《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 “邢浦” 条下: “今府东北四十五里有蛏浦,隔岸对海宁县石墩山,为戍守要地。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经府东北六十里之西汇渚入犯,官军却之于此。”

  • 黄家集

    即今江苏洪泽县东北二十八里黄集镇。《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黄家集 “在山阳县 (今淮安市) 西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