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司州
①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置,治所在湖陂城(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后废。
②南朝梁大通二年(528)改郢州置,治所在义阳郡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为南司州。
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以司州改名,治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东,倒水以西,应城、武汉等市以北地区。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
①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置,治所在湖陂城(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后废。
②南朝梁大通二年(528)改郢州置,治所在义阳郡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为南司州。
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以司州改名,治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东,倒水以西,应城、武汉等市以北地区。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
在今安徽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8黟县:石盂山在“县西北十余里。高五百仞,袤三十里。中有巨石如盂,泉出不竭。南连碧山”。
①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四十里长江北岸莲沱。清置巡司于此。②即今四川涪陵市东北六十里南沱镇。清同治《涪州志》 卷1: 罗云里有 “南沱镇”。在重庆市涪陵区东北部、长江右岸。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3.6万。
即今朝鲜平安北道身弥岛。《明史·朝鲜传》: 天启五年 (1625),登莱巡抚武之望奏: “毛(文龙) 帅自五月以来,营室于须弥,所谓云从岛是也。”
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罗凤水 “源出阳春县东北白水岭,经县北五十里,西流入漠阳江”。《方舆纪要》 卷101阳春县:罗凤水 “出县北五十里白木岭。曲折流经龙江湾,亦名江腰河,
又名和州回鹘或高昌回鹘。9世纪中叶由西迁之回鹘一支所建。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宋《册府元龟》卷972:周太祖广顺元年(951) 2月,“西州回鹘遣都督来朝”。即此。至14世纪20
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城北乡。西汉为六安国治。东汉改为六安侯国,属庐江郡。三国魏改为六安县,为庐江郡治。西晋复为六县。东晋末废。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北。属九江郡。西汉为六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保卫暗沙。1935年公布名称为南毒蛇滩。1947年改名保卫暗沙。
在今云南陇川县境。《方舆纪要》卷119陇川宣抚司:沙坝“在司境。亦设险处。正统八年,王骥再征麓川,使郭登守沙坝”。集镇名。在广东省英德市西南部。人口1.1万。为原沙坝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处水边河畔,有沙
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6霍山县 “梅子岭” 条下: “又县东南四十里有楮皮岭,居人多造纸于此。”
1941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由淮安、宝应二县运河以西部分地析置,属盐阜区。治所在岔河镇(今江苏洪泽县东岔河镇)。取淮安、宝应二县首字为名。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1950年撤销,并入淮阴、淮安、宝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