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府
清雍正二年 (1724) 改凉州卫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武威县 (今甘肃武威市)。辖境相当今甘肃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市县地。1913年废。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凉州卫置,治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威、永昌、金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市县。1913年废。
清雍正二年 (1724) 改凉州卫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武威县 (今甘肃武威市)。辖境相当今甘肃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市县地。1913年废。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凉州卫置,治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威、永昌、金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市县。1913年废。
俗称将军坟。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东北民生路侧德兴里与莲花池交界处。巴蔓子为战国时巴国人。据《华阳国志·巴志》 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南朝梁置,治所在淮川郡(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北齐废。
亦作黑尔素、黑而苏。清置,在今吉林公主岭市南二龙山附近。清杨宾《柳边纪略》卷2:“火烧岭三十里至黑而苏站,三十里至小孤山。”《清一统志·吉林二》 “尼什哈站”条内:“大孤山站又西南六十里至克尔素站,又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海宁县置,属歙州。治所在南当水口山上(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渠口乡)。取旧县名休阳、海宁首尾各一字为名。大业三年(607)为新安郡治。唐武德四年(621)仍属歙州。七年(624)
一名紫阳河。即今四川绵竹县西南射水河。《方舆纪要》卷67绵竹县:三溪河“在县东北。源出紫岩山下,亦名射水河,下流入绵州罗江县界”。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州城镇北二十里)。山圆而长,故名。《汉书· 宣元六王传》: 哀帝时“瓠山石转立”。注: “晋灼曰: 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也。师古曰: 报
北宋置,属乐陵县。即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五里保店镇。
在今辽宁新民市东南,辽河西岸。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卷上: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庚子,驻跸辽河……河上有小城名开城,本朝初定辽时所筑”。集镇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南部、清水河源头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
①南朝梁普通六年 (525) 置,属北水郡。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南八庙场。西魏恭帝三年 (556)改为盘道县。②北周天和五年 (570) 置,为集州、平桑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南江县。《寰宇记》 卷14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