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通镇
即今黑龙江省穆棱县。1930穆棱县迁治于此。
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31平方千米。人口8万。镇人民政府驻八面通,人口2.4万。因四周多山,街区地势平坦,四通八达,故称八面通。1949年县治由穆棱镇迁此。1933年设第一保,1938年改八面通村。1946年设八面通区,1947年改第一区。1956年改八面通镇,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镇。1995年起为穆棱市治。穆棱河流经。主产蔬菜。有建材等厂。鸡下铁路经此,公路接301国道。
即今黑龙江省穆棱县。1930穆棱县迁治于此。
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31平方千米。人口8万。镇人民政府驻八面通,人口2.4万。因四周多山,街区地势平坦,四通八达,故称八面通。1949年县治由穆棱镇迁此。1933年设第一保,1938年改八面通村。1946年设八面通区,1947年改第一区。1956年改八面通镇,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镇。1995年起为穆棱市治。穆棱河流经。主产蔬菜。有建材等厂。鸡下铁路经此,公路接301国道。
即汉于阗国。在今新疆和田市西二十里约特干遗址。《后汉书·西域传》:“于窴国居西域。”
一名印字山。在今四川宣汉县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69东乡县:印石山“在县治西。以山形方整而名”。
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后)》:崇祯五年(1632)三月十八日,“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至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从崖侧逾隙而下
①地区名。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志· 蜀书 · 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 (223),“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中有
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寰宇记》 卷161茂名县: 思乾井 “在县东一里。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高力士尝奏取其水归朝”。
即今山东文登市东北文登营镇。《清一统志·登州府》:文登营“在文登县东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县西门内,十年迁此。有土城周三里,东、西、南三里。营当东面之险。今移县城中”。即今山东省文登市东北文登营。明
北周宣政元年 (578) 置,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以洺水为名。隋大业初改为武安郡。唐武德初复名洺州。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鸡泽、永年、曲周、丘县、肥乡、武安等市县地。天宝元年 (74
即安国。都城在阿滥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新唐书·西域传》:“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
亦作率都沙那、苏都识匿、苏对沙那。又称东曹。隋时为西突厥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乌腊提别龙。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窣堵利瑟那国,周千四五百里,东临叶河。……土宜风俗同赭时国。自有王,附突厥。”
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永从县:“永从溪在县(今永从镇)南三里。源出江头山,东流入湖广通道县界,为多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