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河
当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洮儿河支流归流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兀良河“源出沙漠,南流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东流入海”。《方舆纪要》卷18大宁卫:兀良河“在临潢北。《志》云:源出沙漠,东南流,入女真境,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
当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洮儿河支流归流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兀良河“源出沙漠,南流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东流入海”。《方舆纪要》卷18大宁卫:兀良河“在临潢北。《志》云:源出沙漠,东南流,入女真境,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
隋大业初置,属安定郡。治所即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梁原乡。唐属泾州,兴元二年(785)入吐蕃。贞元四年(788)复置。《新唐书·李元谅传》:元谅“节度陇右,治良原。……开美田数十里”。五代晋改置良原军,后周
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南龙邦镇东南。《清一统志·镇安府》 “频峒隘”条内:上勾隘“在(归顺)州西南七十里,皆接越南高平府界。有兵防守”。同治《广西通志》卷125上勾隘“两山峙立,中成夹道,扼要处砌石墙”。在
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炀帝西巡,自拔延山入长宁谷,“度星岭”。即此。古山名。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处一带。隋大业五年(609年),炀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北一百六十二里奉科乡 (营盘)。清设俸可汛。
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南齐书·垣崇祖传》:南齐建元二年(480),北魏攻寿春,崇祖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至日晡时,决小史埭”, 以
在今浙江余姚市南八十里大岚乡。《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刘从简帅壮士五百突围走,诸将追至大兰山”。即此。在浙江省余姚市南。唐咸通元年(860年),裘甫起义军一部守此。
西晋太康三年 (282) 置,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县东北)。东晋永和五年 (349) 移治赣县 (今江西赣州市西南),义熙七年 (411) 徙治葛姥城 (今赣州市东北)。晋时辖境相当今江西南康、赣
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通肯山在 “ (珲春) 城东北二百七十里。……珲春河发源于此”。“通肯”,满语意为鼓。
即今辽宁法库县西南秀水河子镇。《清史稿·地理志》 法库直隶厅:“又西秀水河,南入新民。有秀水河市镇。”
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北五里大佛乡(大佛场)下县坝。民国《潼南县志》卷2:“遂宁废县在今县西五里下县坝。此地于晋设郡,于唐改县,于元至元三十一年(按二十九年)废县设巡检司。明又废司置下县铺。清初因之,旋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