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骆道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五代后日渐荒废。
又称骆谷道。自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元和郡县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为关中、汉中间近捷的交通道路。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唐末黄巢起义军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僖宗经此奔成都。五代以后日渐荒塞。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五代后日渐荒废。
又称骆谷道。自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元和郡县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为关中、汉中间近捷的交通道路。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唐末黄巢起义军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僖宗经此奔成都。五代以后日渐荒塞。
在今北京市东南。《清一统志·顺天府二》:凤河“源出南苑团河,东南流经废漷县西南为新庄河,至东安县东北四十里凤窝村为凤河,至武清县西北二十里为漷水铺河,又绕武清之北折而东,随地异名。至县南八十里为东沽港
一作天堡城。在今江苏南京城东北紫金山第三峰(即天保山)之巅,紫金山天文台大院内,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保卫天京修筑的重要军事要塞。当时清军在南京城东孝陵卫一带建江南大营,直接威胁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安全。天保
隋开皇初改秣陵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沈丘县。大业初属淮阳郡。唐属陈州。北宋属淮宁府。金属陈州。蒙古至元二年 (1265) 废。后复置。明宣德三年 (1428) 移治殄寇镇 (今项城市南老城)。清属
在今河北沙河市西。旧有边墙,为沙河县内兵防要地。《清一统志·顺德府二》: 大岭口,“旧与黄背、数道二崖皆置戍”。
在今浙江兰溪市西。《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万松源在“县西四十里。山绕谷深,源口盘固,可以避乱”。
犹言江南。从中原人的角度看来,江南地在长江以外,故称江外。《魏书·董峦传》:峦“虽长自江外,言语风气犹同华夏”。犹言江南。从中原人看来,地在长江以外,故称江外。《魏书·董峦传》:峦“虽长自江外,言语风
①即东汉时北匈奴单于王庭(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②唐代北庭都护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1)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单于,史称北单于庭为北庭。(2)唐方镇名。
①西汉高帝改泗水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相山区)。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五河、泗县以西,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城县置,属沁州。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 属韩州。九年(626)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城县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
应为母猪洞。又名牟珠洞、凭虚洞。在今贵州贵定县西。《方舆纪要》 卷123新添卫: 猪母洞,“(明) 天启初,安邦彦围贵阳,抚臣王三善自平越赴援,至猪母洞,明日次新添”。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