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城县
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黎城县析置,属太行区。治偏城镇 (今河北涉县北偏城)。1949年撤销,并入涉县。
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初由河北省涉县北部偏城镇一带设偏城办事处。同年8月设县,并以偏城名县。治偏城镇。1946年撤销,仍并入涉县。
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黎城县析置,属太行区。治偏城镇 (今河北涉县北偏城)。1949年撤销,并入涉县。
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初由河北省涉县北部偏城镇一带设偏城办事处。同年8月设县,并以偏城名县。治偏城镇。1946年撤销,仍并入涉县。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南宁路置,后属广西布政使司。治所在宣化县 (今广西南宁市)。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广西卷: 南宁府取 “粤南永宁之义”。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市为中心,东至今横县,西北至平果
简称格尔吉山。在今青海杂多县西北。《清一统志·西藏》: 格尔吉匝噶那山 “在诺莫浑乌巴什山东北三百余里。卫之东界、喀木之西北界,即澜沧江发源之山也。山甚高大。《滇志》 谓澜沧源出鹿石山,即此”。
①番名纳喇萨喇。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属祁连山脉。为牧区和农业区的分水岭。主峰在湟源县南,海拔4617米。《清一统志·西宁府》:日月山“在西宁县西川口外,……今为番夷互市之所”。②今蒙古国东部克鲁伦河上
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清一统志·台湾府》: 虎尾溪 “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彰化县南,二县以溪为界。过此而北,人烟渐少。《旧志》: 源出大山中,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经东螺社南,折而西南流
东晋建武元年(317)建。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四里西山东侧山腰。《名胜志》:“黄鲁直题牓,苏子瞻、张文潜皆有诗。”在湖北省鄂州市西山主峰东侧山腰,以山而名。因其前有菩萨泉,亦名灵泉寺。据记载,东晋建武元年
明洪武十八年(1385)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后废。三十五年(1402)复置,清雍正五年(1727)改置开泰县。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置,治今贵州省黎平县。属湖广都司。后省,三十五年
在今湖北英山县西。《明史·地理志》 英山县: “西有英山河,湖广浠水之上源也”。《清一统志 ·六安州》: 英山河 “源有二,东曰东矼,西曰西矼,皆南流至县西南二里合为一。其并流者有添楼河,俱北出分水岭
即和县猿人遗址。在今安徽和县西北陶店乡南汪家山北坡龙潭洞。1980年在此发现旧石器时代完好的猿人遗址,有猿人头盖骨一具,上臼齿四颗,左下颌骨一个,并发现粗陋的角器、骨器和火烧过的骨头、灰烬等遗迹。
①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大龙巡司。后废。②明改大龙站置,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大龙驿“在灵川县东北。南至临桂县东江驿五十里,东北至兴安县白云驿八十里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八曲。《清一统志·建宁府》 “天柱峰” 条下: 鼓子峰 “其石如鼓,前有鼓楼崖,后有三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