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道
1913年由东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依兰县 (今黑龙江依兰县)。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以北,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以西,牡丹江以东地区及方正县地。1929年废。
1914年6月由东北路道改名。属吉林省。治依兰县(今县)。辖依兰、同江、密山、虎林、绥远、桦川、富锦、饶河、方正、穆棱等县。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黑龙江、松花江以南,牡丹江以东,林口、穆棱、鸡东、密山等市县以北地区及方正县地。1916年4月由同江县析置宝清县。1917年5月由依兰县析置勃利县。1929年初废。
1913年由东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依兰县 (今黑龙江依兰县)。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以北,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以西,牡丹江以东地区及方正县地。1929年废。
1914年6月由东北路道改名。属吉林省。治依兰县(今县)。辖依兰、同江、密山、虎林、绥远、桦川、富锦、饶河、方正、穆棱等县。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黑龙江、松花江以南,牡丹江以东,林口、穆棱、鸡东、密山等市县以北地区及方正县地。1916年4月由同江县析置宝清县。1917年5月由依兰县析置勃利县。1929年初废。
又作耳罗山。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5蒙自县:耳罗山“每风雨雷电自山峰中起,年必大丰,土人以为验。东有仙人洞,四面石壁悬注,如钟鼓然”。
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十里。北宋元符年间为吐蕃所据,大观二年 (1108) 收复,于此置积石军。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北宋元符年间为唃厮啰政权占领,大观二年(1108年)复归宋,宋置积石军于此。
明洪武四年 (1371) 置,属延平卫。治所在福建将乐县南。清顺治十八年 (1661)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治今福建省将乐县南。属延平卫。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
①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五十里。《寰宇记》卷145南漳县: 清溪山 “其山高峻。庾仲雍 《荆州记》 云: 临沮县清溪山,山东有泉。晋郭璞为临沮长,常游此,赋《游仙诗》 云: 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即此也
清置,在今广西贺县东。《清史稿·地理志》:贺县东有龙水汛。
明洪武时所建南京外郭城门之一。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地当长江之滨。
又名浇水、饶乐水。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二年 (398),辽西王农言后燕慕容宝,“宜因成师袭库莫奚,取其牛马以充军资。……庚申,渡浇洛水”。胡三省注: “浇洛水,盖即饶乐水也。
南齐置,属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阳西或电白县境。隋废。
①在今浙江余姚市西南二十二里下坝村。《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下坝“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坝。石甃西去中坝十八里,左江右河,河高于江丈有五尺,为舟楫所必经之道。亦谓之江口坝”。②在今四川理塘县北觉吾乡(
沅水支流。在今湖南黔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大龙溪“源出罗公山。又有小龙溪,出县(治今黔城镇)东南九十里之柘木隘。二溪水脉相通,皆流入于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