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会昌县

会昌县

①唐景云元年(710)改武隆县置,属幽州。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天宝元年(742)改名永清县。

②唐天宝三年(744)析新丰、万年二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因县境有会昌山得名。七年(748)改名昭应县。

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分雩都县置,属虔州。治所即今江西会昌县。《舆地纪胜》卷32赣州会昌县:“《图经》云,凿井得瓴甋十二,上有篆文为会昌,因以名县。”南宋绍定四年(1231)升为会昌军,咸淳五年(1269)复为会昌县,属赣州。元大德元年(1297)升为会昌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会昌县,属赣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赣南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1)古县名。(1)唐景云元年(710年)改武隆县置,治今河北省永清县。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永清县。(2)唐天宝二年析新丰、万年二县地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属京兆府。七载改名昭应县。(2)今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赣江东源贡水流域,东邻福建省。属赣州市。面积 2722 平方千米。人口43.3万。辖6镇、15乡。县人民政府驻文武坝镇。唐雩都县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置会昌县,治九州镇(即今文武坝镇)。以凿井得砖有“会昌”二字得名,或说因境内会昌峡得名。《舆地纪胜》:“凿井得瓴甋十二,上有篆文为会昌,因以名县。”南宋绍定年间升会昌军,咸淳时复降为县。元大德元年(1297年)升为州,明复降为县,隶赣州府。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赣南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瑞金专区,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属赣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0年属赣州地区,1998年属赣州市。地处赣南中低山与丘陵区,武夷山蜿蜒于境东,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中、北部倾斜;湘江由南向北流至湘江镇汇入绵水后称贡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甘蔗、烟叶、油菜籽、大豆等,为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和省商品粮基地县。矿产有钨、煤、岩盐、锡、石灰石、萤石等。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电力、水泥、制糖、酿酒、食品等。藤器为地方名产。有206、323国道等公路。名胜古迹有汉仙岩、会昌山、林岗坝古窑址等。纪念地有中共粤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及省军区旧址。


猜你喜欢

  • 胡椒径营

    在今广东蕉岭县东。《方舆纪要》 卷103镇平县: 胡椒径营 “在县东三十里”。

  • 大桃

    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四十五里。《宋书·萧思话传》:元嘉十年(433), 萧承之讨杨难当,“贼不能当, 因大败,烧柴奔走,退据大桃”。即此。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十一年(434年),杨

  • 高昌郡

    ①十六国前凉张骏置,属沙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六十余里高昌故城。北魏时为高昌国。②东魏武定中侨置,属南广州。治所在高阳县(今河南襄城县境)。北周废。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击擒戊己校尉赵贞后置,治高昌

  • 兀良哈三卫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以元辽王阿扎失里等率部归降,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都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泰宁卫在元泰宁路境(今内蒙古洮儿河、绰尔河下游)。朵颜卫在朵因温都儿(今内蒙古洮儿河源索岳尔济山

  • 湘宫寺

    南朝宋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青溪北。《南史·虞愿传》: “ (宋明)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 ‘卿至湘宫寺未?

  • 曷苏馆

    亦作合思罕,又称和硕馆、合苏款、合斯罕、曷撒罕。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卷3: “阿保机虑女真为患,乃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迁入辽阳著籍者名曰合苏款”,编入契丹民

  • 金明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 (451) 置,治所在永丰县 (今陕西安塞县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安塞县境。北周废。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置,治广洛县(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旧安塞)。属夏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安

  • 兜率岩

    一名灵岩。在今湖南资兴市东。《方舆胜览》 卷25郴州: 兜率山在 “资兴寨旁,有石像如僧十八”。明 《寰宇通志》 卷60: 兜率岩 “在兴宁县 (今兴宁镇) 西二十五里旧治西南。岩内空阔,有石观音罗汉

  • 邢丘

    春秋晋邑。在今河南温县东二十里平皋村。《左传》:宣公六年(前603),“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战国属魏。西汉置平皋县。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温县东。春秋晋邑,战国属魏。《左传》宣公六年(前603年)

  • 青台 (臺) 遗址

    在今河南荥阳市北二十二里青台村东土岗上。面积近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3.5米,是仰韶文化中、晚期村落遗址。1922年前后瑞典人T.J.阿尔纳在此采集到一批彩陶片。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