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岘山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即今海南文昌县东五十三里文教镇。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文昌县图:东有文教市。
明置,即今贵州修文县西北六广镇。明曹学佺《名胜志》:“陆广驿在陆广河侧,通水西之要路。”陆,又作六。明置,即今贵州省修文县西北六广镇。为贵阳府通往赤水驿站。明天启三年(1623年)刘超镇压水西土司的反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中右翼左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其其格南。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十里安邑)。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夏县、闻喜县地。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复置,贞观十七年 (643) 又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在今四川南溪县西。清嘉庆 《南溪县志》卷2: 桂溪桥 “在县西五里。 昔年丛桂扶, 桥因以得名。西达府郡,为陆路通衢”。
又称九龙池。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南郊。《明一统志》 卷87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易罗池 “在司城南。周三百余步,源自池底涌出。相传昔有妇沙壶,触沉木而感孕,即此池也”。《方舆纪要》 卷118保山县: 九隆山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1临淮县:小横山“在县南五十里,以山势横亘而名”。
在今山东平度市北五十里。《寰宇记》 卷20胶水县: 药石水 “源出明堂山,合石渎河”。《清 一统志·莱州府一》: “按 《县志》 有逢家庄河,源出大泽山,西流会药石河入胶水,盖即石渎河也。”
即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七十六里榜罗镇。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俄界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后,率领由红一、三军团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迅速突破腊子口天险,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党中央根据陕北红军和陕北
金置,属汧源县。在今陕西陇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