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岘山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千,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胡三省注: “京岘山在润州州治东五里。”
古山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朝梁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即此。
一名壑水。即今寨河。淮河支流。源出今河南新县西,东北流经光山县,至潢川县西北入淮河。《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东,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入于淮。”
在今云南禄丰县西回蹬山上。《清一统志·楚雄府》:回蹬关巡司“在广通县(今广通镇)西十五里。元末红巾陷中庆,梁王奔威楚,求救于大理,段功率兵攻红巾古田等,追至回蹬关,大破之,即此地”。明、清置巡司于此。
一名兴隆镇。即今河南社旗县南二十四里兴隆镇。旧属唐县。清乾隆《唐县志》卷1《集镇》:“兴龙镇,县北六十里。”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南部。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长柏路,人口 8900。
元大德七年 (1303) 改普定府置,属曲靖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东南杨武布依族苗族乡。明洪武十四年 (1381) 改置普定府。元大德七年(1303年)改普定府置,治今贵州省安顺市扬武。辖境相当今
清嘉庆二年(1797)置,设守备驻防,属重庆镇。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一百里梅江乡(邑梅场)。
亦作苦竹寨。南宋置,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关西第二道关隘上。《元史·宪宗纪》: 八年(1258) 十月,“帝驻跸剑门。戊子,攻苦竹隘”,即此。《方舆纪要》 卷68剑州: 苦竹隘,“ 《志》 云:在小剑
在今甘肃两当县东北九十里,接陕西凤县界。《清一统志·秦州一》:申家山“旧尝产银矿”。
①清置,属沁州。在今山西沁县西北二十七里,小漳河上游。②清置,属临潼县。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五十里交口镇,当漆沮水会清谷水入渭河之口。③清置,即今陕西延长县东北交口镇。《清一统志·延安府二》:交口镇“在
在今广东兴宁县西南十里。《舆地纪胜》卷91 循州: 神光山 “在兴宁县。尝腾焰烛天”。明嘉靖《兴宁县志》 卷 1: 神光山,“诸 《志》:形似展旗。宋罗孟郊读书山下,夜有五色光气,因名”。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蒙赉山,“后魏孝文帝迁洛阳,于山下颂赉从臣。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