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8绩溪县: 绩溪岭在 “县东五十里,因县治得名。又东十里曰闻钟岭。屈曲往复,地近西坑”。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绥阳县(今贵州凤冈县西)。贞观元年(627)废。四年复置,移治都上县(今凤冈县东南)。十一年移治绥阳县(今凤冈县北馁阳镇)。辖境相当今贵州凤冈、绥阳、湄潭等县地。五代后废
明宣德年间置,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北四十里常峪口。《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长峪口堡“有黄草滩、骆驼鞍等冲,而坝口东堡北,尤为极冲”。
①首都之别称。《公羊传· 桓公九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 大也。师者何? 众也。”②明制,都城附近不设布政司,周围各府、州直辖于都城,这一地区称京师,也称直隶。洪武初建都于应天府 (今南京
即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二十四里罝口。《宋史·吴曦传》: 开禧二年 (1206),“金遂陷大散关,曦退屯罝口……金遣吴端持诏书、金印至罝口,封曦蜀王,曦密受之”。即此。
亦名葛山。即今四川梓潼县西北卧龙镇之卧龙山。《新唐书·地理志》: 梓潼县 “有亮山”。《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葛山 “旧名亮山。在梓潼县北二十五里”。
即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三江镇。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琼山县图:东南有三江市。
①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2:“伊通河,以河得名。”清光绪八年(1882)于此置伊通州。②河名。又作益褪河、一秃河、一统河、伊屯河、伊敦河。为松花江支流。源出吉林伊通满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迁兴文县于建武城,世称“兴文新城”。
即今河南息县东北四十里张陶乡。清郑元善《宦豫纪事》:“《擒徐升记》云:廖公率博参将、陈经历等会周刺史于张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