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坵
一作乌丘山。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两屿东西并列,相距约二里,大丘在西,小丘在东。因形状象乌龟,故名。大、小乌丘亦名大龟、小龟。岛上丘陵起伏,多岩少土,居民以捕鱼为生。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清《海上闻见录》。
又作乌丘山。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湄洲岛东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因形状像乌龟,故名。明郑和下西洋经此,见清《海国闻见录》。
一作乌丘山。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两屿东西并列,相距约二里,大丘在西,小丘在东。因形状象乌龟,故名。大、小乌丘亦名大龟、小龟。岛上丘陵起伏,多岩少土,居民以捕鱼为生。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清《海上闻见录》。
又作乌丘山。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湄洲岛东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因形状像乌龟,故名。明郑和下西洋经此,见清《海国闻见录》。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明洪武间改蒜岭站置,属福清县。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蒜岭。驿以岭为名。
明嘉靖初置,属施南宣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清雍正十三年(1735)废。
又作棐。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二十五里。《春秋》: 宣公元年 (前608),“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杜注: “郑地。荥阳宛陵县东南有林乡。”古邑名。又作棐、斐。春秋郑邑。在
北魏置,属梁宁郡。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地区。西魏废。
在今湖北武昌县东南,接鄂州市界。《明一统志》 卷59武昌府: 锦绣山“在府城东南七十五里。山多桃李,每春时花开如锦绣”。
在今浙江温州市。《续汉书·郡国志》 会稽郡永宁县:“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
在今江西兴国县东北方山佛岭。《清一统志·赣州府二》:回龙寨“在兴国县东北方山佛岭。明置巡司,本朝乾隆三十年裁”。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治所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郑州、许昌二市及淮阳县以西,崤山、熊耳等山以东,沁、卫二河以南; 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 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及大巴山以东
即今河北滦平县南四十里两间房乡。清置两间房行宫。